天师道印的年代溯源
天师道印的年代溯源
天师道印的年代溯源
江西省博物馆有一批1952年入藏的天师道印章,其中很大部分都为玉印章。笔者现就部分玉印章的工艺特征及印文背景谈谈其制作年代。
青白玉龙首钮“阳平治都功印” 印面12.2厘米×12.2厘米,通高5.7厘米,宽边框九叠篆朱文“阳平治都功印”,篆字线条平直,边沿流畅。深雕去地较平整。整个印面布局得当,疏密有序。印钮为一蹲踞触角龙,雕工精细,翻唇露齿,眉须后拂,腿关节部位毛发翻卷长飘,尾作分杈鱼尾状。
这条龙兼有宋、元、明三个时代的一些特征,表现为宋代的特征有:整龙形状造型像宋;龙爪臃肿,四爪;张口,上唇翻卷厚实,像贴块大饼。另其又具有元代特征:嘴角与眼平行;双眼压在宽眉下面,形成眉骨凸起;毛发后飘较长;龙身修长;使用重刀,尤其是脖颈处,钻孔眼显现。而分杈鱼尾则具明代的特征:到处钻孔显现,又有“粗大明”的作风。青白玉在明代使用较多,且抛光亮洁。此玉印整体造型工艺粗放、潇洒,其神形蕴藏着一种力量和威严。有专家认为其为元代之物,但通过上述分析,将其定位明代可能更合适。
黄玉猪龙钮“阳平治都功印” 印面12.2厘米×12.2厘米,通高6.7厘米,宽边框九叠篆朱文“阳平治都功印”,整个印面边框、字迹琢制不甚平直流畅,去地较浅且底子不平。
印钮为一半蹲卧猪形龙,嘴为一粗阴刻线;下颔长须飘拂,但阴刻线的粗细不匀;上唇鼻部极像猪鼻,如意耳,锯齿眉,其中两根长眉向额头中间弯卷,阳纹圆眼,头上一对粗壮分杈角,头发后飘翻卷与一卷尾相连,尾部突兀;两条卷尾翻卷贴于臀上;几条阴刻线表示爪子。整体造型为一憨态可掬圆雕猪形龙,雕工不甚精细,打磨得较光平。有专家认为此印是清代之物,但从造型雕工特征及玉色看,应为晚明之物。
青白玉扁钮印 印面5.1厘米×5.4厘米,通高4.3厘米,玉质润泽。印面为窄边框叠篆朱文“阳平治都功印”,剔地深且平,转角处留有钻孔。印边框四角有磨痕,从这些磨痕看,其是一方使用较多的实用印。印钮扁方有度,上篆"上"字,线条平滑婉转。以其玉质、沁色、做工等特征看,其制作年代应与上印相当,为明早中期之物。
青玉螭钮符咒印 印面5.1厘米×4.9厘米,通高4.3厘米,玉质青灰色,内有许多黄褐斑杂质,印文为五道白文符咒。钮为一盘曲螭龙;方脸阔嘴,蒜头鼻,阳纹眼,一撮发毛后拂,细阴刻线较零乱,独角上有三道阴刻线,角端卷曲,尾巴为仿唐的蛇尾,阳文脊背。整个造型线条有些杂乱,做工粗糙,还留有许多雕琢时的孔眼,这些都是典型玉作中的“粗大明”的特点。但打磨光亮,应为明代之物。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