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画会的时代之“名” 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

无名画会的时代之“名” 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

无名画会的时代之“名” 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

时间:2007-02-05 00:00:00 来源:信息时报

市场 >无名画会的时代之“名” 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

 令人悲哀的是,“无名”总是不在时尚之中。它永远处于边缘。文革中它是边缘,文革后是边缘,在全球艺术市场火热的现在它也仍然是边缘。虽然,只有边缘才是前卫艺术的真正品质。   ——策展人高名潞,写下了关于“无名画会”的著作,命名为《“无名画会”:拒绝媚俗的悲剧前卫》。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名画会”是第一个在野的艺术团体。1979年和1981年,“无名画会”在北京举办了两次画展,以“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前卫性进入大众视野。但是,80年代后,“无名画会”就退出了随后以西方思潮为主要主导的中国前卫艺术行列。在今天,当当代艺术、前卫艺术成为商业和大众的宠儿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无名画会”,无名画会的活动历史、艺术家成员、他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理念更是鲜为人知。他们犹如他们的名字一样,被这个喧嚣的时代掩藏起来,然而,近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的“无名画会”展,再度将那些被遗忘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陈列出来。当一幅幅画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乃至90年代的作品在展厅中依次陈列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艺术作品,还有一些人和他们的命运。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历史中,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一些人如何不变地保持“无名”,又如何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艺术的尊严。   60年代前后   1959到1973年是“无名画会”的艺术理念和活动形式的形成阶段。无名画会的奠基人是赵文量和杨雨澍。在绘画的理念和做人态度上,他们对无名画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赵文量和杨雨澍又在1961年前后结识了张达安和石振宇。这四人此后成为无名画会第一阶段的中坚。在这个阶段,他们不仅到钓鱼台,还经常到更远的远郊香山、十三陵、八达岭等地去“写生”。   l966年8月18日,是无名画会值得纪念的一天。那一天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但赵文量、杨雨澍和石振宇并没有像全中国人民都“沉浸到革命盛大节日的兴奋之中”,反而去了北京郊区写生。此后,他们停止画画四十五天,抢救被红卫兵所破坏的文物。然后又坚持到郊外画画。正如,赵文量在《八一八》的那张风景背面写下的文字所说:“此画作完后,发生恐怖血腥的‘红八日’。我停画四十五天。到十月二日重新拿起画笔。此画在手提箱中存放了近十年”。   杨雨澍认为,正是那一段文革经历将大家真正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大家有这种经历,生活态度,才延续了我们无名画会的这种信念,坚持一种信念,一种观念。”   因此,在今天的画展上,我们能看到大量当时的写生作品,大量的风景作品。然而,当时的风景和今天的唯美欣赏完全出于不同的境况中。高名潞认为,首先,“景”对“无名”而言,意味着“画室”和“工作室”,而“景”所蕴含的情绪正是当时那个时代所反对的,“无名画会”在当时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前卫性和反抗姿态。,同时也是对善的心灵和美的艺术的拯救。这种信念始终是“无名画会”艺术家的追求,他们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人性的纯洁和天真。   80年代前后   从1974到l979为“无名画会”的壮大阶段,马可鲁、张伟、李珊、韦海、郑子燕、郑子钢、史习习、王爱和等20位左右的年轻艺术家上山下乡返城后,通过互相介绍认识了赵文量和杨雨澍,并常常到什刹海赵文量那里学画。他们聚集在这里画静物,互相画肖像。更多时候是讨论艺术。“无名画会”这群年轻人画面的形式美感更加纯粹,笔触的丰富性、写意性或者装饰感成为最为关注的巾心。形成了人们称之为“玉渊潭画派”的绘画群体。他们继续在北京写生,画下了北京的大城小巷,这群没有经过美术学院培训的业余画家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北京风景画派:家、什刹海、十三陵、北海、颐和园、香山、紫竹院、玉渊潭、北京街景。高名潞认为:“如果我们把他们每一个景点所作的‘风景’按照时代先后进行排列,我们会发现这些风景不仅记录了北京的地理风情,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北京的变迁。”   和赵文量和杨雨澍相同的是,这批年轻人同样是借景抒情,景色背后指向的永远是现实。热爱生活,爱憎分明。在那些看似无主题的风景和静物中,他们赋予了自己对真、善、美的真诚理解,对任何形式的媚俗相当排斥,并且不屑一顾。   这种真诚和来自艺术的“洁身自好”让“无名画会”在70年代末的中国艺术潮流中,继续停留在边缘状态。   l980年代初,“无名画会”的成员多次参加和举办私人空间的展览。“无名”风景画的“景点”因此也就丰富和多样起来。这个时期,是“无名画会”和外部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1980年代中开始,“无名画会”的集体创作活动逐渐减少。除了赵文量和杨雨澍20多年来在北京共同生活和一起创作之外,其他艺术家或者出国,如张伟、马可鲁、王爱和等先后到国外参加展览和定居。或者主要从事其他工作,在工作之余作画。但是,“风景”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题材,直到纷乱喧嚣的今天,他们依然强烈地坚持自我观点,不肯服从任何潮流或思潮的左右。从某种程度,他们表现为一种今天少见的天真和单纯,同时也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艺术的尊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