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雕塑在光启公园揭幕

徐光启雕塑在光启公园揭幕

徐光启雕塑在光启公园揭幕

时间:2007-11-09 00:00:00 来源:新华网

资讯 >徐光启雕塑在光启公园揭幕

11月8日上午获悉,为纪念徐光启《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由徐汇区人民政府出资、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友人雕塑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夜观星象”和“徐利谈道”两尊雕塑在上海光启公园落成,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柴晓明为徐光启雕塑揭幕。   新民网从现场了解到,两尊雕塑位于徐光启墓的两侧,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拍照留念。“徐利谈道”表现的是徐光启与利玛窦探讨《几何原本》翻译的场面,“夜观星象”则再现了晚年徐光启在夜深人静时依然精神矍铄地研究天文现象的场景。   据新民网了解,11月8日至9日,由徐汇区政府、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新民晚报》社等联合主办,由徐汇区文化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开展。来自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比利时、芬兰、荷兰、中国等9个国家及两岸四地的60余位中外学者将聚集一堂,缅怀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参与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11月8日新民网获悉,徐光启、利玛窦和熊三拔的后裔也来到了光启公园,参观新落成的两尊雕塑。1600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传奇般地相识、相知,继而一起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400年后,他们的后人与另一名德国传教士的后裔在上海徐家汇欢聚,再续先人的那段奇缘,也道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新民网了解,徐承熙是徐光启的第十三代后人,从小就常听父亲讲起徐光启的故事,他自豪地表示,徐光启是整个家族的荣耀。据徐承熙介绍,上世纪50年代,徐承熙的父亲决定把徐光启墓地无偿捐献给国家,后又将8大本家谱捐献给了上海文物局。徐承熙向新民网透露,儿时父亲不允许小孩随便翻看家谱,直到近日参加纪念徐光启《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的活动,他才终于在上海博物馆见到了父亲当年捐献的家谱和60多幅徐光启及家人画像。   利玛窦家族的后裔利奇是意大利玛切拉塔大学利玛窦研究中心的教授,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踏上先人曾经留下过足迹的这片土地,利奇非常激动。利奇说,在利玛窦来中国传教的年代,他的学术成就并没有被意大利人很好地了解,直到他逝世200年后,利玛窦的成就才重新获得认可。“在当时意大利人的心目中,远离家乡的人回家时总会带回大量的财富,而利玛窦却恰恰相反,他带了很多礼物到中国,却没有带回家任何东西。”利奇说,利玛窦死后财产留在了中国,他所拥有的土地仅有2平方米,那就是安葬他的墓地。利奇说,利玛窦和徐光启在中国完成了很多学术著作的翻译,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玛窦曾被一位教皇称为“中国人中的中国人”。利玛窦利奇还向新民网透露,利玛窦的家乡玛切拉塔准备在2010年隆重纪念利玛窦逝世周年,他希望届时可以邀请中国朋友前往。   熊三拔家族的后裔倪波路,目前担任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文化处处长,他向新民网讲了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倪波路说,意大利人敬酒时常常客气地说“请,请”(音似),这个词就是由利玛窦带回意大利的。倪波路称,利玛窦还把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引入欧洲,在当时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倪波路表示,现在还有不少意大利人并不了解中国文化对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作为一名外交官和熊三拔家族的后裔,这正是他的使命,他要让更多的意大利人了解徐光启,了解中国。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