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雕塑"声音的人(图)

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雕塑"声音的人(图)

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雕塑"声音的人(图)

时间:2008-11-06 14:01:11 来源:外滩画报

资讯 >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雕塑"声音的人(图)

10月23日晚,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的压轴演出,是一场结合电影脚本与电脑动画技术的“银幕演奏”。它的创作者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有多厉害?《纽约时报》的盛赞也许我们已经看多了没感觉,但被苹果公司强行“借用”创意,还是令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称得上是本届上海电子艺术节中最大牌的艺术家,他的表演《银幕演奏》也被安排在了艺术节最后一天晚上,作为压轴。

    “银幕演奏”是由马克雷创造的一种音乐实验形式。他结合电影脚本与电脑动画技术,让乐谱变得栩栩如生,并创造出视觉投射效果。马克雷在他的作品介绍中说:“我用电影脚本编辑成一些静态的拼贴画,并经电脑制图技术分层处理,构造出可以铺陈音乐的框架。动态的画面和制图技术给音乐家以视觉线索,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活力。我相信画面里有唤醒声音的强大力量。”

    与普通的乐队表演不同,在这场演出中,台上的主角是一张巨大的银幕,乐队则被挤在舞台一角。银幕上播放的,是马克雷在2005年创作的一段20分钟左右的影像,把老黑白电影中的片段剪辑在一起,又在其上加入跳动的点、线等电脑动画。而三组来自国内外的音乐人分别把这段影像当作乐谱,各自诠释。第一组是上海的朋克乐队“顶楼马戏团”,第二组是游戏音乐创作者霍杰明、背景音乐演奏者颜峻、即兴演奏家及电子风笛手Bruce Gremo,第三组是纽约先锋实验音乐家Elliott Sharp、古琴演奏家巫娜以及戏曲打击乐器演奏者王力川。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本人并没有上台表演,而是端坐台下,与身边的中国观众一起看完了整场演出。在开放的公园演出现场,趁晚锻炼顺便来看热闹的中老年人、顶楼马戏团的拥趸以及慕马克雷之名而来的新潮青年们一同坐在台下。2005年,马克雷的《银幕演奏》在纽约首演时,《纽约时报》这样评论:“马克雷把好莱坞电影的片段与之前作品中不和谐的声效结合起来,回顾了早期无声电影的形式,他用电脑技术创作出类似John Baldessari作品中具有明亮色彩、跳跃抽象的圆点、线条和几何图形,来重新诠释黑白无声电影片段,这真是一次非凡的视听体验。”

    而这次在上海,对上海的观众来说,马克雷所呈现的音乐也将与他们以往见过的都不同。“顶楼马戏团”的表演,是把近20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比如《大海啊,故乡》、《月亮之上》等,根据画面的节奏和情绪“拼贴”起来。尽管“顶马”的演出迎来了当晚最广泛最热烈的掌声,但马克雷却并不是特别满意,“他们看上去有点滑稽”。而他对第二场,霍杰明、颜峻和Bruce Gremo略显沉闷的表演的评价则是“很有意思”。演到第三场时,原本挤得满满当当的观众席已经空了一半,大爷大妈们已陆续因为“没意思”而退场,剩下的人们都显得神情专注,同样第一次听到这种组合的演奏的马克雷非常激动,“太美了,我没想到古琴和吉他在一起会有这种效果。”

今年55岁的克里斯蒂安·马克雷是实验音乐界“祖父”级的人物。他自1979年起就开始艺术实践,作为一名艺术家和实验音乐先锋,在过去30年中,他一直在探索艺术和声音文化的融合。作为一名音乐家和DJ,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发行了许多个人唱片和合奏唱片,也与许多艺术家有过合作,包括SonicYouth、克罗诺斯四重奏团、弗雷德·弗斯、布奇·莫里斯、约翰·佐恩、亚特·林赛、艾略特·夏普以及大有良英。他还曾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旧金山MoMA、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等艺术馆举办过个展。马克雷所做的事情概括来说,就是把声音和音乐转化为可见、可触的形式—行为、拼贴、雕塑、装置、摄影和录像。

    自80年代早期,他就在表演中融入了多种音响效果,如抓痕声、物品破碎的声音等。过去20年间,马克雷还使用多媒体设备去塑造多种多样的“雕塑品”,大多使用我们所熟知的物品如立体声扬声器、电话听筒和磁带。除了尽可能多地呈现源于自然的声音,马克雷还关注其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1979年,马克雷还是一名艺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那时他开始迷恋摇滚乐,收集唱片,开始使用声音来进行艺术创作,早期的作品包括一系列的“回收唱片”(1980-1986)。他把黑胶唱片剪成碎片,再把不同唱片的碎片按照一定的方式拼接在一起,然后再拿到转盘台上去播放,音箱中传出支离破碎的音乐,还夹杂着磁针滑过粘贴的接缝处时发出的杂音。马克雷是这样做的第一人,以至于后来当前卫音乐人想要拼贴唱片时,会说“让我们做一张马克雷式的唱片吧”。

    到了“身体MIX”系列(1991-1992),马克雷把不同的唱片封面拼贴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关乎音乐的视觉体验。比如,他给德国交响乐团指挥家的身体接上蒂娜·特纳的腿—就像是一场超现实的图像接龙游戏。拼贴是马克雷最主要的创作手段,拼贴的对象从最初的音乐,到后来的图片、影像,甚至是乐器—马克雷1999年的作品《音乐天才》,就是一个风箱长达7米的手风琴。

    近年来,马克雷开始越来越多地将各种媒介运用到作品中去,2000年的影像作品《拖吉他》,表现的是一辆小卡车后面拖着一把吉他,行驶在得克萨斯州坎坷不平的乡间小路上。这件作品在延续了马克雷总是“创造新声音”的习惯的同时,又暗指那些喜欢摔吉他的摇滚乐手,还影射了当时一件极为轰动的种族主义谋杀案——黑人青年 James ByrdJr.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残忍地用卡车碾死。

    苹果公司甚至还在广告中“抄袭”过马克雷的作品。2007年,苹果公司在为iPhone制作广告短片时,被马克雷1995年的影像作品《电话》所吸引。《电话》是非常典型的“马克雷式”的作品,他把从很多部黑白老电影中选出的电话铃响与人们接电话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创造了一段有点滑稽的影像,意在讨论声音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苹果公司与马克雷接洽,希望获得授权使用,被马克雷拒绝后,苹果还是以非常类似的创作手法—拼接电影电视里接电话的场景,制作出一支30秒的 iPhone广告,用于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期间的电视宣传。

    这支 iPhone的广告公开播出后,马克雷才从朋友口中得知此事,他认为苹果公司“对整件事的处理显得有点低级”,大大讽刺了一番这家一向以设计领先为豪的公司。但是最后,马克雷决定不起诉:“我们身处这样一种热爱互相控告的社会氛围中,如果要增进人们思想的交流,我们得停止这种做法。”他开玩笑说,“苹果公司喜欢我的作品,喜欢到要直接拿去用,我该感到荣幸才是。”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