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寓榕:改革开放三十年东风催动"拍坛"春(组图)

董寓榕:改革开放三十年东风催动"拍坛"春(组图)

董寓榕:改革开放三十年东风催动"拍坛"春(组图)

时间:2008-11-08 09:37:48 来源:北京日报

拍卖 >董寓榕:改革开放三十年东风催动"拍坛"春(组图)

早就约董寓榕谈谈她从业拍卖工作的体会,她答应了,可总是忙,一直也没抽出时间来。北京奥运开过了,国庆长假过去了。眼看拍卖业最重头的一年一度的秋季拍卖会就要开始了,我知道作为国家一级一类拍卖公司总经理的她,更没时间安排这次访谈了。可我不甘心,于是约她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改革开放30年拍卖业的波澜,要求不高,就谈一个半小时,但希望能独揽这段时间。她却出奇地痛快,很快就挤出了时间。

    一见面,她就说:“前段时间真的很忙,很多业务上的事,都要我自己去联系安排,几乎很少在北京。别说采访,就是自己家极为重要的事也耽误了。什么事?我一会儿和您说。但是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拍卖行业的大题材,我觉得必须安排这次见面。于是今天上午我推掉一切事情,就和您聊了。”

    董寓榕的办公室很简朴,真看不出是年拍卖标的几个亿的国家一级一类拍卖公司老总的办公场地。但室内随意布置的几件摆设,依然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她的办公室就是马上要到来的秋拍大战役的“中军宝帐”,边上的一间大办公室,十几台电脑,十来个年轻人,就是她的参谋部。“参谋们”各自忙活自己的事情,除了偶尔电话铃声和计算机键盘敲击声之外,几乎鸦雀无声。我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在海军航空兵部队的作战指挥所里,指挥员们在指挥一场击落敌机战斗的决策场面。两者真有相似之处。

    1.“八亿多元的秋拍就在这里筹划”

    一说起马上就要开始的秋拍,董寓榕的眼神都放光。她递我一本今年的图录。说是图录,其实比大部头的词典都厚重,十斤重恐怕都打不住。图录的封面是一件7厘米高16.7厘米口径的北宋汝窑粉青釉盖盒,以实物大小的彩色图片。乍一看,有凝脂般的青碧;细端详,细细的丝状蟹爪开片自然密布在釉下,美不胜收,尽显宋瓷的风采。图录按大类区分涉及瓷器、玉器、书画、杂项和家具,可谓涵盖面大。起拍标的达8.4亿元人民币,可谓大手笔。

    翻开图录,尽是精美绝伦的收藏珍品。一件清乾隆沉香木满工龙纹架墩式写字台映入眼帘,沉香为材,气味芳香。古语中“沉檀龙麝”之“沉”,即为沉香。写字台为四面平式,架墩组合,以榫卯结构相联。台面下设四个抽屉,左右各一柜,柜上置屉。周身满工,浮雕云龙纹,工艺复杂,雕工细腻。材好,工美,堪称绝品。一对战国时早期的错金银铜盉,如同天平一般吊在球冠状底座上竖起的立柱上。座和柱上装饰图纹精致得令人惊叹,悬吊盉的横杆两端,有古朴的龙头装饰。这可是公元前200年以远的文物。力学设计合理,金属工艺巧夺天工。就是收藏的门外人看了,单从琢磨它的结构设计、工艺方法和艺术特点,就会被一堆问号留住脚步,深深地为我们先民的艺术创造力折服。并得出结论:这么古老而又绝顶出色的艺术品,值得以3500万元起拍。

    董寓榕特意指点我看那幅十二块珐琅彩绘画“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是郎世宁绘制的。每块一个月份,画的都是清雍正帝和他的子女在圆明园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郎世宁是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历经三代清帝,是一位擅长将中国工笔绘法和西洋明暗画法融为一体的清朝宫廷画家。他在中国的50年基本在深宫,画品只对皇帝,至今作品也鲜见民间。这组画场景恢弘,人物与圆明园的建筑浑然一体,笔触细腻,无一败笔。不愧是郎氏那些传世佳品中的“佳品”。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入侵,难以再复。抛开作品的艺术成就不说,单是画中所表现的风光和建筑群,就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使已经消逝了的东方名园为国人和世界留下永远的记忆。它的起拍价是1.28亿元。

    难怪有人说:不必看拍前预展,就是这本图录中的1019件拍品资料照片,也极具观赏价值。这一本“书”够看几年的。翻看画录,我感叹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怎么能在一次大拍中集中这么多珍品?董总说:“您理解我为什么一直没时间接受记者采访了吧?我们在筹划一次拍卖会前,要谈,要看,要找专家鉴定,还要在事前了解买家需求。图录上的是1千多件,可这之前我们筛选的可是它的多少倍啊?今年八亿多元的秋拍就在这里筹划啊!一切工作,就是我们这些人,就是在这几间挺普通的办公室里做的。”我随口说起了“陋室铭”的经典:“山不在高……”董总笑了,“干我们这行的,有句话:‘干拍卖的,不是累死,就是急死。’”并解释说:“收集信息,找拍品,累死;组织拍卖,鉴定研究,拍品到库、展示、拍卖会再到交货。哪一个细节做不到都出大娄子,急死。从我接手这个公司以来,几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都没在家过了。今年中秋在广东,家里来电话说老母亲病重。我急忙飞北京。9月22日到家已经是晚上了。见到的是母亲的灵堂……”一个坚强的女老总,说到这里泣不成声,泪水淆然:“我妈最疼我这个闺女,可我呢?……老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只能对着妈妈的遗像说:‘请您老人家理解女儿吧!’好在我平时孝顺老人,一向认为:在老人生前多孝顺,比老人走后悔青了肠子强。”

 2.“是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的拍卖业”

    世界上最早的拍卖是从公元2世纪末的罗马时期开始的。据史载,古罗马人曾用拍卖的方式销售雕像、挂毯、宫廷用品等。那是现代艺术品拍卖的雏形。1730年,英国伦敦的书商萨繆尔·贝克在市中心创办了一家专门拍卖古旧书籍的拍卖行,并于1744年举行首次拍卖。中国拍卖业形成于19世纪中期以后。1874年,英国最大的一家拍卖行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上海开设了一家远东子公司“鲁意斯摩拍卖公司”。从此,上海滩出现了蓝白方格的拍卖旗。北京最早的拍卖行,是光绪末年出现在崇文门大街上的鲁麟洋行,经理是外国人。解放初期,上海尚有25家拍卖行,都是私营企业。1953年行业整顿经营后,若干经营作风恶劣的拍卖行停业,有的转营其它业务。至此,拍卖行业开始衰败,到公私合营前,上海只剩下11家拍卖行。实行公私合营后,11家拍卖行合并为7家。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拍卖行也随之在中国大地上消失。

    “说起来,中国拍卖业还真是改革开放30年的产物。”董寓榕说起这些,如数家珍:1986年,广州率先成立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拍卖行。北京第一次拍卖会是在1992年10月。当时一个叫“北京拍卖市场”的企业,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举办了一场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会。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首次举行文物艺术品拍卖。到今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拍卖企业千余家,分布在各个省、市、自治区;拍卖活动已经由初期的沿海、大城市延伸至内地、中小城市;拍卖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全国拍卖年成交额近400亿元;年拍卖1万多场次。北京艺术品拍卖公司有100多家。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收藏热升温了。

    我们不仅把国内民间藏品推向流通市场,也和国际市场接轨。在政策允许条件下的艺术藏品走向世界,让它们向世人炫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把流失到海外的国宝级文物收归国内,像保利公司收回的圆明园兽头就是典型案例。董寓榕指点着她这次秋拍图册中的战国晚期“白玉武士俑”——一尊极具艺术魅力的和田籽玉雕品、汉代的“白玉瑞兽”、“黄玉三层盖炉”、明末的“四爪金龙织锦”及林散之(1898一1989)的书法等,都是精品,说明文字中都写明是从哪个国家回流的。“艺术收藏品是世界文化遗产,拍卖也没有国界。但是,收藏的单位和个人,还是应当有国家观念的。我们祖先留下的经典,在我们有能力时,应当请它们‘落叶归根’。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收藏和流通正常化了。有些过去以极低价位私自流到海外的文物,可以在拍卖业待价而沽了。这使得祖先遗产的盲目流失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和改革开放以后拍卖业的兴起有很大关系。这也就是您约谈改革开放有关的话题。我再忙也愿意抽出时间的原因。”董寓榕说得很由衷。

 3.“国家级拍卖公司理应做珍宝级藏品的大手笔”

    董寓榕的自信是有基础的。她对文物和收藏有家学渊源。但是,从她牙牙学语到参加工作,都是“在红旗下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以后的时代大变迁,她也许会在北京市属某个单位干到退休,也许就只比一般人对文物艺术品有多一些的钟情而已。1978年以后,人员调动、工作选择逐渐松动。她从市政府工业调整办公室调到旅游局系统,从事饭店管理。后来,出于个人爱好,她又到市文物收藏学会任办公室主任,那是史树青先生把她“挖”过来的。十年浩劫之后,清退“文革”物资,大量的文物艺术品涌现于世,整理资料、建立文档是浩如烟海的繁琐事物。她干得有条不紊,又和自己的兴趣密切相关。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中如鱼得水。在工作中,她和史树青、朱家缙、张中行等一代大师级人物建立良好的关系,张中行老人待她有如亲闺女一般。董寓榕的砚台藏品珍品很多,在界内有“第一人”之美誉,其中不乏张老、朱老和史老等名家题字认可的珍品。

    新中国的拍卖业,虽起于改革开放后的第8年,但形成气候却是近十来年的事情。中嘉国拍成立的较晚,隶属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是国有资金占大股的企业。成立之后,也走了一段弯路。韩作樑董事长如同识马的伯乐,到文物学会力举董寓榕来中嘉国拍领军,并说服了学会各位老专家。董寓榕过来接任时,压力很大,她看到公司实际上是背了200万元的债务,成立以来几乎没有较为成功的大型拍卖会,所办的拍卖会多以数量见长,更缺少品牌效应。“韩院长鼓励我:你放手干吧!钱脉我找,人脉你来。公司内部政策我给。你就把公司内外理顺了,我们一起打造中嘉国拍的品牌。”因为韩作樑原是中国家电研究院的院长,董寓榕在说到董事长时,还是习惯地称他为韩院长,她说:“韩院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钟爱,他对我的信任就是无形的支持。我决心和他一起为打造中国拍卖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今天回顾起来,可以说从国家工作人员到拍卖公司老总的路程不远也不近。”

    决心已定,实际运作却要付出全部的心血。董寓榕知道:要想创出拍卖业的品牌,就要有一支合格的队伍;要征集顶级拍品;还要有自己的理念和眼光来维护企业的信誉。在韩院长的支持下,她在业内率先提出了“百年老店”的概念。苏富比和佳士得可称国际拍卖业的百年老店,藏家有好东西都知道找这样的拍卖行。这样的公司每每创造出天价成交的典型案例。中国的拍卖业起步晚,但我们是文物艺术品的大国。理当做珍宝级藏品的大手笔。我们的拍卖公司成立时间都不长,但只要我们好好运作,是能够在国内外的大拍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以后,我们也应当有和苏富比、佳士得一样的名牌老店。董寓榕分析成就拍卖业“百年老店”有四大因素:态度、经营方略、人才和市场。其中市场环境要由业界一起培养维护,其余三个因素都是拍卖公司的“内功”。

    她人脉好,联系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她收来的拍品把关。不同专业、不同学术观点的行家都在她的专家库名单上,为的是对拍卖市场负责,兼听则明。她组建队伍有方,招了一批年轻有学识又敬业的人才为公司骨干。为了年轻人的成长,她为不同专业的员工买了大量价值不菲的资料工具书。员工们自豪地说:“我们有同行企业中傲人的资料图书库。”她在领着员工一起工作时,发挥了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常常为搞清一件送拍品的来龙去脉而废寝忘食。她的员工们说:“今年8月8日,是奥运开幕的喜庆日子,国家规定放假一天,但是为了能让给拍品照相的工作尽早地完成,她和我们一起在公司加班,还让自己家里人给我们准备冰绿豆汤,清心败火。喝了绿豆汤,大家干活格外积极,开心地加班,愉快顺利地完成工作。”综合业务部经理梁博说:“征集今年秋季拍品时,董总和我们一起坐一夜的火车到济南,清早在火车站边的小店油条加豆浆。紧接着换大巴到滨州惠民县一个小镇上,奔波200公里,如约到达收藏家家里,路途中有一段路施工,搓板路颠得董总面色苍白,我们都很心疼,可她说和人约定的时间不能耽误。那位收藏家也深为感动。还好,那家的藏品很是让我们惊喜。收藏家委托了我们几件珍贵的拍品。我们都很开心。董总的精神和办事风格让我们羡慕又佩服,最重要的还是感动!”

    4.“傅抱石的《镜泊飞泉》考验了我们”

    在我见到董寓榕之前,就听拍卖界人士说:“中嘉国拍的董总口碑不错,有个性。”在董寓榕谈到她的经营方略时,我才体会到人们说的个性,是指她打造了企业的个性。

    商海潮涌,大浪淘沙,也不免鱼龙混杂。泥石俱下。这些年在我国新兴的拍卖行业也是如此。董寓榕在进拍行之前就看到了这种现象。她无力改变大环境,同时又珍惜改革开放以来对收藏品带来的大好形势,和有志的同行们一起为打造中国拍卖的“百年老店”做自己的一份工作。

    2006年中嘉国拍秋拍傅抱石《镜泊飞泉》山水八幅连屏,是董寓榕和她的公司彰显个性的典型。傅抱石先生的画,笔墨苍古厚重,皴法灵动自然,绘画层次丰富,一派“苍茫雾锁烟笼”的秀丽山川,飞瀑泉流,给人无限遐想与回味,真乃大手笔之作!更使人感到震撼的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沈尹默先生“恰逢八十寿辰”,傅抱石先生以此画贺寿。沈尹默获此画震撼万分,如获至宝,视为“第二生命”,题了千字叙文。叙文中高度评价说:“……近百年中国画坛上傅抱石先生是最卓越与无与伦比的天才”画家,并把傅抱石山水画技法称定为“抱石皴法”。

    最近几年,傅抱石的《镜泊飞泉》几次现身于拍卖市场。引起人们质疑。乃至有人撰文提出“傅抱石的《镜泊飞泉》到底有几幅?”也不无道理。中嘉国拍得到此画的渠道脉理清楚,董寓榕又亲自去调查探访。她坚信这是大师真品,又深感肩头压力之大。面对多处出现的傅氏同题画作,她避开不做,无可厚非,但对真品不予认可,似乎不是她的理念所为。在关键时刻,董事长给她有力支持:“你去鉴别,我支持你的判断和抉择。”她用一个月的时间,翻阅了近百本专业书籍字帖,如《中国现代名家画集——傅抱石》、《现代书画投资傅抱石卷》等,每晚都工作到深夜,从书法画技角度细致对比。她在专题研讨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傅抱石先生将此画定为《镜泊飞泉》。图右侧边落款1963年5月20日抱石写金陵。钤印‘傅’阳文之印,后压印‘傅抱石’阴文印。”又说清了沈尹默和这幅画的渊源及画作的来龙去脉。博得在场大多收藏家及专家记者的折服。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单国强说了句“确信无疑”,给鉴定会画了句号。随之而来是《艺术市场》、《文物天地》、《文物报》刊登的大篇幅专题文章。真正的考验是在拍卖场上。如果得不到买家的认可,这样“高标的”的拍品流拍,对公司和中国拍卖市场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那次拍卖会上,此画以860万元起拍,一开拍就跳至900万。有三位收藏家争相角逐,这最有力地说明了行家的认可。“910万!”“920万!”“952万!”……随着李红莲拍卖师的一次次报价,竞拍者不断举牌。有些人去拍卖现场并不办竞拍手续,只是去旁观,看到这场面也是一种刺激和享受。场子里一会儿静得连后面有一片纸落地的声音都会引人回头;一会儿又响起为竞拍者锲而不舍精神的赞许掌声。“1200万,第三次!”国家注册拍卖师落槌了,来自广东288号收藏家如愿以偿。大家都轻轻地“啊”了一声,就连拍卖师都松了一口气。董寓榕和她的员工们更是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傅抱石的《镜泊飞泉》考验了我们。”这不仅是创出了公司的业绩,更是为中国拍卖业写了一笔辉煌。

 5.“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看过即拥有’,而不是对物质的占有”

    董寓榕说组织文物艺术品的拍卖要“眼学”和科学结合。她请了著名字画专家史树青、单国强,瓷器专家李辉柄,青铜器专家杜迺松等顶级人物帮她把“眼学”关。因为这些专家见过、学过、研究过。文物鉴定就是要有“真见实学”。但是她也在尊重专家的基础上跟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和中科院物理所合作,鉴定青铜器和瓷器。“搞拍卖是一手托两家,卖家和买家。我们的信誉不仅仅是来于我们不做假,不知假贩假和以假充真。而且还应当对文物负责,对买卖双方负责。书法家刘炳森临终前不久,在医院对我说:干好拍卖业要讲究‘爱、真、传’。拍卖业的口碑来自‘真’字。真是至理名言啊!”李辉柄、杜迺松各位大家之所以权威,是他们见过太多的真宝贝,那些皇宫王府的国宝级文物都经过他们的眼睛。可是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大建设,民间收藏大热门,有多少过去不曾听说过的东西涌现出来。单靠“眼学”不一定够了。要保真,就应借助现代科学。董寓榕请科研机构用同位素鉴定等物理、化学手段对瓷器、铜器和字画材料的介质进行定性,再和专家一起,根据文物的市场定位来估底价。这在当前拍卖市场上是有一定影响的。董寓榕有个性之说,有些可能也源于此。但她做到了,而且和专家们处得很好,不能不说这正是她的独到之处。

    我听说董寓榕有“中国收藏界的大姐大”的美称,想了解这位成功的女性,是怎样立足于中国收藏界的。她笑笑说:“成功是轨迹,而不是奇迹。我把事业当作我的全部,把沟通当作我的财富。对于女人来说,要争取成就,就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汗水和辛苦。我没有成功后的喜悦,只在成就事业的挣扎中创造着快乐;在风雨中始终保持了平和的心态,淡看一切。通过工作,我对收藏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我认为收藏的最高境界是‘看过即拥有’,而不是对物质的占有,更不是出于功利目的囤积居奇。”

    在本文即将完稿时,喜讯传来,10月27日首都一家日报以《郎世宁作品拍出1.44亿元》为题,做出如下报道:“昨天,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清代乾隆年间郎世宁绘‘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十二块,以1.44亿元(不含佣金)勇夺全场头筹。记者在拍卖现场看到,当拍卖师李鸿年报出2258号郎世宁的这件拍品起拍价1.29亿时,386号买家就率先举起了牌子应价,拍卖师话音未落,99号买家直接叫价1.3亿元,之后两人以每次加100万元的梯度进行了15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44亿元被来自上海的386号买家竞得。”这次秋拍,中嘉国拍的总成交额达4.29亿。超千万的有9件拍品,成交5件。在目前股市低迷、全球金融大震荡的非常时期,这个业绩无疑是骄人的。董寓榕的理念,在这次拍卖实践中又一次经住了考验。尽管世界金融市场的现状对文物艺术品市场影响颇大,使很多参与今年秋拍的收藏家情感上受到一定伤害。但是,董寓榕和有志于打造中国拍卖业“百年老店”的同行们,借改革开放30年的良机,还是顶住了“寒潮”,绽放出了东风第一枝。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