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兵工厂变身艺术之城

俄罗斯兵工厂变身艺术之城

俄罗斯兵工厂变身艺术之城

时间:2009-07-29 09:11:25 来源:新民晚报

资讯 >俄罗斯兵工厂变身艺术之城

20多年前,彼尔姆还是一座典型的俄罗斯军工城市,灰色是这座城市的主色调。

  20多年后,彼尔姆成功转型为一座新兴艺术城市,兵工厂变身博物馆,彩色取代灰色,明快逐走阴暗,俄罗斯各地和国外艺术家慕名而来。文化产业正不断为这座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注入活力。尽管刚刚起步,但彼尔姆人雄心勃勃,希望把这座城市建设成俄罗斯“文化之都”。

  遗产

  彼尔姆市位于伏尔加河主要支流卡马河沿岸,靠近乌拉尔山区,是彼尔姆边疆区首府,距离首都莫斯科1100多公里,飞机行程约2小时。

  工业化为这座建于18世纪上半叶的城市带来繁荣。苏联时期,彼尔姆市以火箭导弹制造、原油生产加工、化工机械制造、木材和食盐生产闻名。

  然而,苏联解体使这座工业城市受到严重影响,著名的莫托维利卡工厂等军工企业迅速衰败。

  工业化不但在经济上成为一份沉重遗产,还使彼尔姆落下严重交通堵塞等典型“城市病”。《莫斯科时报》甚至形容说,彼尔姆一度堪称工业化的“一潭死水”。

  彼尔姆边疆区行政长官奥列格·奇尔库诺夫认为,彼尔姆需要赋予自己一个新“后苏联”身份。

  “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把彼尔姆逐渐从一个工业城市转变为一个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适宜人们生活,能吸引具有聪明才智的人。”他说。

  彼尔姆直至苏联解体前几年才对外开放。经过十多年徘徊,彼尔姆最终选择走发展文化产业的转型道路。

  莫托维利卡工厂现在是一座博物馆,门前竖立着数枚已经成为展品的洲际弹道导弹。来自莫斯科的艺术家把这些能使人回忆起冷战年代的武器作为舞台背景。“以这些导弹为背景演出现代舞蹈非常恰当。”著名SOHO艺术家尼古拉·帕拉日琴科说。

  一些俄罗斯最好的青年戏剧作家今年3月聚集在这里,参加名为“新戏”的当代戏剧节。他们访问这座兵工厂的老工人,不同艺术火花碰撞在一起,创作出一部纪录片式话剧《莫托维利卡工人》。

  当地政府把另一座地标建筑、建于斯大林时期的内船航运港改建为彼尔姆当代艺术博物馆,今年3月开放。

  其实,尽管彼尔姆在苏联时期几乎不为世界所知,但这座城市却有着丰富文化传统:“伊凡雷帝”时期,控制这一地区的斯特罗葛诺夫家族大力促进艺术发展;二战期间,著名的基洛夫歌剧与芭蕾舞剧院从列宁格勒迁至这里;具有传奇色彩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创始人谢尔盖·狄亚基列夫生长在这里……

  转型

  奇尔库诺夫相信,文化产业能够帮助彼尔姆摆脱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境。

  他说,彼尔姆素以包容著称,同性恋、少数民族在这里都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彼尔姆人对待不同事物、尤其是民族差异非常宽容”,这为彼尔姆提供了创新动力。

  “新戏”当代戏剧节创始人爱德华·博雅科夫告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他打算在今后几年里,每年花一半时间在彼尔姆。

  “这座城市有一种魅力氛围。它的天空蓝得令人难以置信,还有卡马河……”他说,“另一方面,这些工厂、军工企业、坦克、榴弹炮、加农炮……都为这座城市提供一种力量。”

  这股艺术潮流得到彼尔姆边疆区议会参议员谢尔盖·戈尔杰耶夫资金支持。这位富翁和另一些慈善家承诺每年提供300万美元,供彼尔姆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艺术品。

  俄罗斯石油和铝业大亨维克托·韦克谢利贝格也在捐赠者名单上。彼尔姆边疆区政府负责提供博物馆日常开支资金。

  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当代艺术家们在这里举办了“俄罗斯穷人”艺术展。这一名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尤为醒目。俄罗斯著名时尚杂志《大剧院城》称“俄罗斯穷人”为“2008年定义最明确的词汇”。俄罗斯前卫杂志《阿菲莎》更是把彼尔姆评为“年度城市”。

  前段时间,彼尔姆市顺利举办这一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活动“活力彼尔姆”文化艺术节。来自俄罗斯各地的画家、摄影家、艺术家等大腕名流应邀出席。

  彼尔姆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盖尔曼说,他起初建议给活动取名“活力彼尔姆”时还心有疑虑,“但现在我不再担心,因为看到这次活动每一个部分都有那么多名人和普通人参加,我意识到彼尔姆的确充满活力。”

  雄心

  盖尔曼是莫斯科最出名也最具争议的画廊老板。他去年下半年在当时尚未整修完毕的彼尔姆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一次艺术展后,迷上了这座城市。

  《纽约时报》报道,这座博物馆开放前,盖尔曼宣布,将出售自己在莫斯科画廊的股份,一心一意在彼尔姆发展事业。彼尔姆市政府随后与盖尔曼签署协议,任命他为博物馆馆长。

  “总有一天,彼尔姆会成为俄罗斯的文化之都,”盖尔曼说,“彼尔姆已经创造出一种现象,将把俄罗斯艺术整体提升至国际水平。”

  戈尔杰耶夫也为彼尔姆带来国际关注:古根海姆基金会时任负责人托马斯·克伦斯2007年访问彼尔姆。戈尔杰耶夫还邀请荷兰KCAP设计公司为彼尔姆设计一个新的总体发展规划。

  《纽约时报》说,许多文化人正对莫斯科感到厌倦,他们转向彼尔姆。

  “莫斯科正失去一座城市应有的品质。这座大都市里,人们白天疯狂挣钱,晚上疯狂花钱,傲慢、易怒,”俄罗斯最出名的当代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在彼尔姆举办的一次读书会上说。

  索罗金拒绝在莫斯科举办这样的读书会。他说:“在这里,在彼尔姆,听众绝对健康。他们像上世纪70年代的莫斯科公众。”

  “新戏”当代戏剧节也从莫斯科迁至彼尔姆。这一活动的创始人博雅科夫认为,彼尔姆既没有圣彼得堡那种“帝王式的傲慢”,也没有其他中小城市那种“地方性自信缺乏症”。

  俄罗斯媒体开始以“新毕尔巴鄂”、“卡马河边的毕尔巴鄂”称呼彼尔姆市。不过,《莫斯科时报》认为,相比毕尔巴鄂,彼尔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例如,当地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实现常规性赢利;文化产业在这里处于新生阶段,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艺术”,即来自外地的艺术家支撑。

  在今年“活力彼尔姆”文化艺术节落幕时,区行政长官奇尔库诺夫在个人博客上写道:“这里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我们需要思考,使这里不是每年举办一次活动,而是每周都有文化盛会。” 胡若愚

  毕尔巴鄂与“毕尔巴鄂效应”

  毕尔巴鄂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首府、重要港口城市。与许多面临后工业化问题的城市相似,毕尔巴鄂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因造船业与钢铁冶炼业兴旺而繁华,但20世纪末遭遇工业衰败,经济萧条。

  为振兴城市经济,当地政府决定开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修建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分馆就是这项计划最重要组成部分。这座令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的建筑1997年开放后,长期举办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作品展览,成为一个主要旅游景点。

  古根海姆博物馆带动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纷至沓来,把毕尔巴鄂送上世界文化地图中心位置。“毕尔巴鄂”这一地名已经逾越简单的地理概念,成为一个品牌。《纽约时报》以“奇迹”形容毕尔巴鄂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转型。“毕尔巴鄂效应”一词也由此产生,成为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品牌效应代名词。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