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泽/文
朱雨泽,海洋之底,布面油画,120×90cm,2004年作
抽象艺术自康定斯基之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尽管产生了许多流派和形式各异的艺术走向,但大多还是未彻底抛弃绘画的主观性,与创造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第一自然的客观世界相比,前期的抽象艺术所创造的图像仍然有很多的人为因素。后现代主义抽象艺术家所秉承的哲学理念和内在创作激情,就是沿倚抽象符号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不及物性,以自然的艺术手法创造“第二自然”,显现自然,使画更接近“第一自然”。后哲学思想体系于上世纪80年代渐成,其最重要的学术主张是反对主客二分论〔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物我交融的地球村。他们所讲的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经历了西方千年传统的主客关系式的洗礼之后的超越。显然后哲学的理论体系支持着后现代抽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抽象艺术作品将向有相应美学知识和有悟性的观者呈现禅境、道和天人合一的境界,它需要具有一定修养和思想境界的观者所能理解的艺术。它不是讲故事和叙事的绘画,它不同于描画实物的再现客观和画家凭主观臆造的作品。一个没有禅悟和当代哲学思想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抽象艺术的。
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艺术、美学之美,即是通过一种媒介,将人的灵魂或精神引领到一种与“上帝精神”同在的层面、同一的境界,也即通过对作品状态的感觉、感受,使人的灵魂或精神从现世的痛苦和困惑中提升出来,通过专注于作品所引发的冥想境界,暂时忘掉现实中的“自我”,休克自我意识,消除主、客对立状态,产生一种无限的自由感,这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目标,更是抽象艺术追求的境界。抽象艺术永远追求更自由的境界。艺术的解释和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也是有较大差异的,随着人类的自身发展艺术不会止步于任何定义和标准的。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追寻真理的过程,或试图接近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艺术家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如何达到这种自由境界呢?艺术家之所以难以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因为艺术家总是执著于所学的笔墨程式所学的造型训练之技巧,执著于表现小小的自我和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要达到艺术的自由境界就要超越自我。从一定的意义上而言,艺术家的真正创作本身就是参禅悟道的过程。绘画技巧的精到不应是艺术家的追求,那只是手段与形式。艺术的追求是自由境界,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观念的问题,消除自我,超越自我。艺术家要把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由的信仰建立于高岭之上。
抽象艺术创作要超越“前艺术”就必然会走向减法,这与禅理是相同的和相通的。抽象艺术的创作就是不断地简约艺术的形式和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的修养与境界。抽象艺术是哲人艺术家的美学课题。
从现象学方法论而言,绘画是艺术家在绘制时由人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是观者、思者、画者在创作过程中和自然深藏的‘不在场’的真理相互开启的结果。以自然之理的创作形式和手法,在不确定性的变异中显现真理的存在。抽象艺术作为架上绘画的三大形式之一,它是在写实,表现之后的最年青的艺术形式,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一些没有搞清美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人总是说“抽象艺术过时了,没有再创新的空间了”,这是对年青艺术的艺术家的误导。抽象艺术是对空间与时间的超越,是上帝与有智慧的艺术家的游戏,它不存在过时与不过时的问题。所以,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下,勇于前行的艺术家要以非范式的、反“前艺术”的形式或方式来大胆地否定程式化的,大众化普世的“艺术”。也许只有抽象艺术才是我们超越苦难的现实的希望与寄托,它能使我们的心灵远离此岸的杂乱而得到片刻的慰藉。在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中外哲学家在面对物欲横流、追求物质享受,自然界受到无度的开发所造成的恶果等等的现实面前,他们在思考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论对世界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哲学和人生态度来面对当今的世界?哲学和人生观将如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世界并指导我们的行动呢?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后哲学”概念,既超越传统哲学,扬弃传统哲学理念(并非抛弃),其实马克思也说过哲学应当终结的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到他赞成“消灭哲学”、“否定哲学”,这里的哲学显然是传统概念的哲学。“后哲学”的理念是反对主体和客体二分,强调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这种超越主客关系的合一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是相符的。西方现当代一批哲学家再兴研究道学与禅学,以解决后工业时代人们在思想领域和精神层面的困惑。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定义和束缚,不愿看到艺术创作的停滞不前,后现代艺术继续着对艺术本质的探求。这就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
纵观后现代艺术,我们发现哲学的审美价值与理念产生了根本变化。美是存在于“在场”还是存在于“不在场”的几个世纪争议渐有共识。一个能超越在场,富于想象力和幻想希望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更能传神,更崇高。希望不是空想,希望总是试图把尚未现实的东西,未显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把隐性的存在显现为存在,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后现代艺术家的追求与创造性过程。艺术家的诗意境界不要求现实的回应,其超然无为的创作为艺术性的视觉审美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意味着冲破界限和种种桎梏,意味着从既定的现实框架中挣扎出来,希望是痛苦与幸福,黑暗与光明的转换,艺术家要实现这种转换必须要付出血淋淋的代价。
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的东西才叫表象,它自在的状态不叫表象,只是物自身。自在之物是如何呈现给我的呢?其途径就是自在之物发出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我的感官进入主体内,主体利用自己的设备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表象,表象就是自在之物的呈现,表象呈现给我们,我们就看到了事物。就像有线电视通过光缆把信号传递到电视机中,电视机将信号转化为图像,我们就看到了电视节目。不能说我们看到了电视信号,我们只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同理不能说我们看到了信息,而是我们看到了通过我们的感官将信息转化来的表象。也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而只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