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漫画掀起“反美拒约”运动高潮

一幅漫画掀起“反美拒约”运动高潮

一幅漫画掀起“反美拒约”运动高潮

时间:2012-06-30 09:29:23 来源:广州日报

资讯 >一幅漫画掀起“反美拒约”运动高潮

        近日,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很少人知道,20世纪初,一幅在广州街头流传的漫画作品《龟仔抬美人》,跟这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催生的轰轰烈烈的“反美拒约”运动息息相关。记者采访中国漫画史研究者黄大德老先生、广州大学周鲒副教授,他们将这些宝贵图像梳理出来,成为最鲜活形象的历史佐证。
        漫画《龟仔抬美人》 助推“反美拒约”运动
        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很少人知道,这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催生的“反美拒约”运动,催生了中国漫画发展史上另一件著名作品《龟仔抬美人》。
        19世纪中叶,大量在动荡的中国难以谋生的华工到美国寻找财富,加入淘金的行列或从事修筑铁路等劳动密集型的工程。在这些人中,又以广东、福建等华南地区的农民居多。怀揣着美国梦的华工希望通过修筑铁路等劳苦的工作,有朝一日能真正在美国安家,把家中妻儿接到美国共享天伦。但随着人数激增,美国国内排华情绪甚嚣尘上,认为华工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就是限制华人移民的法案。随后的1894年,美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会订华工条约》,致使美国禁限华工合法化,造成歧视、虐待甚至杀害华工的事件层出不穷。1900年,美国又单方面宣布扩大条约的适用范围,将签约时不属美国管辖的菲律宾和檀香山也纳入其中。
        1904年条约到期,清政府向美国提出废约另订新约,遭到拒绝。至此,长期郁积在中国民众心中的怒火终于爆发。1905年,“反美拒约”风潮达到高潮,特别是在华工人数众多的广东抗议风潮尤其猛烈,风风火火的抵制美货运动在各阶层民众中展开。
        在此背景下,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的它虎脱(音译)与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女儿雅丽斯带着200余人的游历团到广州调查抵制美货的情况。
        广州名士、漫画家潘达微为了鼓动全城轿夫罢工,绘制《龟仔抬美人》漫画,四处张贴派发,号召轿夫拒抬美国人。画面借鉴老鼠嫁女年画的技法,有四只乌龟做轿夫,抬着一个坐轿的“美人”。画上赋诗:“丑丑丑,美国人作我哋系狗。第日佢就来我埠,想探听我哋人心够唔够。千祈唔好抬佢亚。■■!如果你重抬,就系哩只家烂豆。”号召轿夫不要做家中败类,不要给美国人抬轿子。一时之间,这张小小的漫画传单在广州城中流传,民众的反美情绪被鼓动起来。
        《时局图》:第一张具有近代意义的漫画
        其实在反美拒约运动之前,漫画这种形式已经出现。辛亥革命前,作为社会寓言,针砭时弊的时事漫画最早出现在广东,成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最形象的记录。
        后来收入中国近代历史课本的漫画《时局图》可谓家喻户晓,但却很少有人记得这幅画作者的名字——谢缵泰,他的传奇人生更是少人提及。
        在漫画中,以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肠代表德国,太阳代表日本,各色禽兽盘踞在中国版图上,形象隐喻清政府任人宰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现实。画上还有作者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时局图》有诸多版本,现在学者们基本上认为它的最初创作发表是在1898年,有研究者认为它最初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刊》上,后来被用作兴中会反清革命的宣传单张,做成五彩鲜明的彩色版本在世界各地印发,并迅速被外媒刊载,在当时也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响。1903年,蔡元培从英国报章看到这幅漫画,将它刊登在《俄事警闻》创刊号上。
        后世的研究者还从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中重新发现了作为宣传单张印刷改编过的《时局图》,上面附有一首用广州方言写成的近千字粤讴。
        在艺术史家黄大德老先生看来,虽然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聊援笔以写怀”之“漫作”、“漫笔”、“戏作”、“戏写”的国画,但通过出版印刷广泛传播的近代意义上针砭时弊的漫画,《时局图》算是第一张。
        广州《时事画报》:拒约运动宣传利器
        不少人知道是潘达微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尸骨收葬在了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1905年他创办了以宣传反美拒约为宗旨的《时事画报》,图文并重,针砭时弊,鼓动改革。同时也在广东为时事漫画建构了第一个孕育平台,破天荒强调“以革命思想入画”,成就了何剑士与郑苌两位中国早期杰出的漫画家。
        1905年达到高潮的反美拒约运动,在东南沿海最为热烈,并发展成为抵制美货的民众浪潮。广东是旅美华侨的故乡,民族意识也异常强烈。与其他各地相比,广州的抵制组织最为完善,因而抵制运动坚持最久。华侨众多的广东四邑,给予运动最热烈的支持。当时的报道称,在珠江三角洲河道航行的小船上,旅客们也在交换传单,讨论排华问题。广州远郊的偏僻寺院中,和尚也缠住一位来访的美国人,向他不断提问。
        史料显示,到1905年8月,广州街头到处都是抵制美约字样的长红布条,家家商店的门旁都写上了“本号不售美货的字样”。美货中以面粉为大宗,商家纷纷加以抵制,到了中秋节前后,佛山自强社撰写了《倡说不用美面月饼歌》,唱到:“倘用美面,饼自不洁”、“宁制米饼,最为快捷”。在宣传上,采用粤讴、南音、歌谣、漫画等通俗手段,让普通民众也看得懂、听得懂。近代广东印刷出版业、报业相对发达,有些报纸根本不收费,权属赠送,往来珠江的船只也义务代运,甚至传播到较远的连州。
        历史学者王立新认为,尽管当时的反美拒约运动有历史局限性,但它所展示的新的对外精神,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以民族主义为动员方式反抗西方列强的运动之一,与同时期的拒俄运动和收回路权运动一起,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序幕。
        中国早期漫画史上传奇人物
        早期漫画开山者:曾设计飞艇的谢缵泰
        《时局图》的作者谢缵泰,祖籍广东开平,父亲谢日昌早年移居澳大利亚,经营进出口公司,是华侨领袖,也是澳大利亚中华独立党的领袖,与孙中山素有交情。谢缵泰1871年出生在悉尼,16岁时同家人一起回香港定居。在香港结识了杨衢云,成为香港早期反清组织辅仁文社(香港兴中会的前身)的核心人物。
       
  谢缵泰看到西方飞艇研制成功的消息,开始潜心研究飞艇。从1894年开始,他花了五年时间成功设计出“中国”号飞艇。飞艇以铝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下悬艇身,艇身前后及轮面用了三个马达带动的螺旋桨推动前进。谢缵泰把飞艇设计图纸寄给英国著名枪炮专家马克沁,设计方案被很多报章刊登,轰动一时。他也是现在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的创办人之一。晚年的谢缵泰远离政治,潜心研究中国艺术史,用英文出版研究中国画技巧的理论书籍,这于华人而言也是第一位。
        中国漫画的催育者:潘达微的骷髅情结
        出身广州棠下潘氏家族的潘达微,父亲是清廷武官。喜欢扶乩问卜的父亲曾让儿子在沙盘上占卜,结果潘达微画出了一朵牡丹,父亲以为他以后会大富大贵。但成年后的潘达微似乎一直远离“富贵”二字,喜欢自比菊花,爱画菊,更将收葬七十二烈士遗骨的“红花岗”更名“黄花岗”。1908年,他编撰《小儿滑稽习画帖》,刊登在《时事画报》上,可谓是我国最早的漫画教科书。
        收葬烈士遗骨的潘达微,也留下了强烈的骷髅情结。他的案头摆着骷髅,摄影作品拍骷髅,《时事画报》的插图里骷髅形象经常可见,他设计的七十二烈士墓道,也摆满了骷髅。有人认为这是他面对革命失败的颓唐心境,但在黄大德看来,这其实是种误读:“骷髅形象实际上经常出现在西方绘画题材当中。除了与死亡相连,更有神圣的浪漫意味。这更多的是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革命浪漫情怀。”1927年,潘达微皈依佛门。
        何剑士
        黄大德说,因为有西方生活和教育的背景,何剑士的漫画用了很多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像是讽刺清政府失魂落魄状态的作品《草木皆兵》,就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味道。
       
  “从《中国之险象》画中下方的地球就可以看出来,何剑士是一个有世界眼光的人。”广州大学周鲒副教授说。
        早期漫画的集大成者:近代“鬼才”何剑士
        如果说谢缵泰是开山者,潘达微是催育者,真正让早期漫画登上发展高峰的,则是《时事画报》的主笔何剑士。说他是近代粤人中的奇士一点也不夸张。何剑士是南海人,父亲何昆山就是广东近代得风气之先的名人,曾游学德国,娶了德国人为妻。他的从叔是何启,姑丈是伍廷芳。形象俊朗的何剑士倜傥张扬,流连青楼花艇,骑马、击剑、游猎、写诗、饮酒、绘画无所不通,还曾去成都某寺院学习剑法,有“南侠”之号,别署“剑三郎”。到反美拒约运动掀起时,28岁的何剑士挺身而出,加入《时事画报》担任主笔,成为时代先锋。在人生的最后十年留下了许多被今天视为经典的漫画作品。何剑士因肺病去世,时年39岁,临终前仍饮酒作画不止。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