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行的“个体创作”展

刘一行的“个体创作”展

刘一行的“个体创作”展

日期:2013-11-21 09:08:29 来源:网易

展览 >刘一行的“个体创作”展

    “开放的实验场”加盟展

    总策划: 李劲堃

    “性”与“格”的对应关系----刘一行的“个体创作”展系列一

    策展人: 翁少敏

    时间: 2013年11月17日~12月1日

    地点: 广州艺博院二楼小佑轩

《仁》 纸本水墨2013

    前言

    撰文: 刘一行

    做这个展览, 在我而言, 本只为展现两种尝试: 即系这展览原来的标题搭配(原本的副标题是“刘一行研究作品展”)所说的:一者, 是要思考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的性情与其风格形成的关系; 二者,是想在时下常见的、纯粹展示创作结果的画展之外, 尝试做一种带有问题及对之思考的展览。展览中的作品,皆为讨论这一问题而设, 故称为“研究作品展”。

    艺术反映精神。而性情则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在某一形势下处于何种状态。艺术家在创作时处于什么精神状态, 自亦由其性情决定, 而“艺术风格”则是这一状态的外在反映, 或者说, 是艺术家性情的“图象”。

    我在多年来的编辑工作及绘画创作中一直关注“性”与“格”可能有的对应关系,。不过, 作为一个“非学者”, 我对之的观察思考最多算是一种兴趣, 而不能合乎学术的规范。因此, 如果说我还能作出有点儿“学术”价值的行动, 也许就是藉着自己就是创作者的“优势”, 把自身作为案例, 将这种“性”与“格”的对应进行分析, 这个展览就是对此种分析的一次呈现。

    但是, 自己分析自己, 难免会向两个方向倾斜: 要么过份“自恋”; 要么过份“自省”。这两种“过份”, 其实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在“能力”和“道德”方面的“完美”。这种动机容易对分析的结果造成扭曲, 是自我分析者需要克服的。本来, 消除这种主观幻象最好的方法是由旁人来评论, 不过, 且不说旁人亦自有他的主观性, 即便他能做到客观, 却又不如被分析者自己能达到的贴切与深入。所以做“性”与“格”的关系分析, 在现在来说或许很难达到学者所要求的, 结论与证据具有坚强的逻辑链条。既然缺乏成为一个学术命题的条件。还是姑且把这种分析当作一个艺术的心理游戏, 以供作者和观众感悟艺术创作之妙吧。

    至于“研究作品展”, 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围绕一个命题组织作品, 在当下许多策展思路中甚常见。如果说我这个展览有什么特点的话, 恐怕就是, 它反映的并非多人的集中讨论, 而是一个人的思考脉络; 展示的是单个作者将其艺术探索与思想演变结合一起的相对完整的历程, 而非许多人的创作和思维片段汇编。

    酬备展览期间,我参加了一场编辑资格考试。试题中关于从前“私刻”出版的特点说明触动了我。所谓“私刻”, 系以前的民间藏书家自发进行的出版活动。相对于同期存在的“官刻”和“坊刻”, “私刻”之“私”意指“非公开”, 即不面对公众, 非如官方为教化或书坊为赢利, 而要引导或迎合公众的意趣。由此前提, “私刻”能更多体现编书人的“独立意志”。这一传统文化行为的效果, 和我一直在思考的艺术创作中的“个体立场”很相似。在当代产业社会的大环境中, 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文化行为日趋集体化, 其主流已无可避免地进入以大量资源推动和操纵的演化模式。而要聚集资源, 则要通过“合作”。合作就意味着相互的“制约”, 也就是说, 文化行为中的“创作”亦要被置于一个互相制约的结构中。如果说, 这种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必需的; 那么在精神上, 这种制约状态和创作所需的绝对自由却是矛盾的。而立足“个体立场”的目的, 就是为了减少乃至隔绝现实中的约束对自由精神的影响。

    “私刻”给我的启示在于这种“隔绝”效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或者文化行为如果要体现作者的独立意趣, 则不应受制于公众的需要。这里要说明一点, 公众因作品而得到满足, 是公众与作品(而非作者)的“缘”, 作者虽亦乐见这种缘分产生, 却不能为满足公众而被动创作。不过, 如今与“私刻”的时代不同。在产业化的推动下, “对公众的传播”已与文艺作者的“名利”直接挂钩。今天的创作者多不能象古人有祖荫、有家族或贵胄领主的供养, 而要靠作品对公众的“影响力”解决包括生计和社会地位在内的现实问题。古代学人修心养性的路径恐再难为今人重复效仿。必须建立新的心理机制才可消除现实对精神的约束。不过, 无论这机制具体若何, 总要将创作置于各种他者牵制之外, 从而摆脱精神上被动的状态。这一目标倒是古今如一的。我对“个体立场”的追求, 或可看作是在这一修养机制上针对某个当代艺术作者的一种建设。而这个展览, 则属这建设过程中的一步。因此, 我将展览的副题改成现在的“个体创作展”, 觉得这才指出了我行为的本质。

    这次展览的开幕日期因种种事务一再推迟, 也给了我深入思考和不断修改展览方方面面的机会。我最后整理作品标题时, 居然发现其中暗藏着“陈树人”的名字(谐音)。在我看来, 陈氏将绘画创作维持在“个体立场”的态度, 不仅在“岭南三杰”中, 在二十世纪“集体立场”占绝对主流的整个中国画坛也是十分突出的。他的名字在我这个“个体创作展”中出现, 或许亦提示着个体态度在文化景观中的不绝如缕。既然要修改文字, 我就不怕噜唆, 把这几句话也最后加上吧。

黑暗修行

间接欲望

    刘一行2013年自述

    人的思考主要针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两方面: 一、确定“概念”; 二、发现“关系”。第一方面需要理性思维; 而第二方面, 在把一种“关系”确定是“关系”(即形成一个概念)的时候, 需要理性思维, 在感知概念之间可能存在关系的时候, 需要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各占的比重, 以及这种比例关系在思维的局部和整体中如何体现, 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情”是怎么样的。

    从视觉角度, 画面的基本元素可分为“形状”与“调子”。其中对“形”和“调”的基本感知是“概念”。而对“形”的塑造(造型), 以及对“调”的组合都是表现“节奏”。“节奏”实质就是形与形之间、或者调子与调子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 理性思维主导对“形”与“调”的确认; 感性思维主导对“节奏”最初的感知, 而由理性思维把它准确地表现出来。以上可从对画画人的观察中得到印证: 对绘画缺乏理性的人画不准“形”和“调”, 画面往往含含糊糊、软塌塌的, 没有结构感; 对绘画缺乏感性的人则画不出“形”与“调”的微妙变化, 画面中只有相互孤立的形状与调子, 彼此没有呼应, 连不成节奏, 也就很难做到“笔精墨妙”。

    画画人对理性和感性的表现是一体的。因为“形”与“调”在画面中就是以被塑造和被组合的方式来表现的。这种一体混合的状态中, 理性使感性的表达清晰准确; 而感性则使理性产生如古人所说的“气韵”, 从而形成“艺术理性”的特质。据我自己的体验, 艺术的理性非如学术的理性, 重点不在于步步为营的稳固推论, 而更重视能否建立起一种联想机制, 能够把推论分析保持流水般畅通无阻。正如前辈画家钟耕略先生对我的观察:“其思考之模式, 就如一棵生长的树, 由干而生枝, 且不断分枝。”由此或许可以说, 艺术理性追求的是思想的连续与流动, 是“浸在思想中”的“状态”, 而不是非要得到一个观点或结论不可。这样的理性, 其实也带有强烈的感性特征。这样的艺术理性在于我, 对风格的影响最先体现在线的运用上。我喜欢用笔笔相关的线条表现形体。早年因为多用钢笔画速写, 速写的用线方式恰与年轻人锐意进取不及其余的状态吻合, 因此线条关系也倾向以一气呵成的速度表现出连贯性。后来随着年龄增长, 思考的兴趣由偏激所得的快感转向由整体观察而得到的透彻感。用线亦开始讲究表现线与线之间的潜在关系, 追求用内在隐藏的“张力”联系线, 而不是用外在可见的“线”来连系线。

    如果说“线”是我理性思维的外在形态, 那么有一件在我风格演变中发生数年(自05年起)的事, 我至今才明白它的含义。那就是我对“调子”表现方式的探求。“线”与我的本性契合, 因此我造型时就用线。但画“调子”时没有跳出“调子是面”的视觉局限, 于是, 按块面关系考虑节奏的调子, 与按线的关系考虑节奏的“形”总是难以调和、互相冲突。因为始终无法解决线与块面在节奏上的兼容问题, 我一度把线彻底拿掉, 只在画面中留下“面”, 这就是12年那批“没骨”画。当时还发过感慨:“看来我真要(在技法上)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了!”不曾想绝处逢生, 彻底去掉线之后, 画面中没有了“线”“面”的对立, 不必再考虑对线与面的区别处理, 反而给调子的“线化”留出了空间----我在考虑调子的节奏时, 不知不觉就不再把调子看作“面”, 而把它往线的感觉上引。这也许是在填补线被拿掉之后的感觉空虚吧。等调子的“线化”到了一定程度, 感觉它与线似乎可以共存了, 就又把线放回去, 几翻试验, 最后有了这次展出的两张作品:《仁》和《去哪里, 找什么》, 算是又找到一个出发点。

    现在回顾起来, 我这些年一直努力在做的, 其实就是把画面中的“面”转化成“线”----转化成最能反映我性情的形式。但在过程中我完全没有觉悟到这一点。由此可见, 人确实就在自身性情的引导下作出选择。而且就我而言,这种引导是直觉式的, 而非逻辑预判式的。

    人受欲望驱动。在这一角度上看, “性情”反映的其实是人对在哪种状态下满足欲望的偏好。所谓“性情的引导”就是这种偏好的选择结果。一般认为, 所谓“欲望”, 就是对利益的渴求, 就是“功利”。其实“利益”只是欲望之一部, 是集体的目标。而在个体立场, 欲望的目标是“信仰”。以“功利”为欲望者, 必须有计划有预判, 通过步骤的链条达到目标, 即是以“间接”的方式满足欲望。每一步上的人和事对目标之实现都有牵制作用。喜欢这一方式的性情, 多是注重他人看法、偏好被外界肯定、而不觉受他者约束为苦的那种。而以“信仰”为目标者, 则属对欲望的“直接”满足。所谓“直接”, 即一念直达, 立地成佛, 此岸即彼岸。无需经历中间环节, 不受他者牵制。以生活状态比拟, 间接满足欲望是“熬着过”, 先吃苦中苦, 再成人上人; 直接满足欲望则是“享受当下”, 享受过程, 过程就是结果。

    我的性格喜欢直接满足欲望。我的风格形成与这一性格特点关系密切。我在创作中的一切决定, 都受直觉引导, 而不对外在因素进行主动的参照----即精神上不受他者约束。我所画的是闭起眼睛时出现在眼前的景象, 而非睁开眼睛看到的。艺评家吴扬波曾就此打趣问我:“你每天画画前是不是先要打一个钟头的坐?”我答:“过程大概如此, 时间则没那么长, 我站在画纸前闭目一秒钟, 就看到一个图象, 就画出那图象。闭上眼才看到东西, 张开眼看不到东西。”在我看来, 睁眼看到的皆是束缚: 事物的边界、既有的风格、旁人的表情反应……这些都妨碍节奏的形成。只有闭上眼才能看到节奏。

    逃避他者的约束, 追求直觉的引导----我的性格偏好这一个体立场的状态。而在艺术创作中保持这一状态的方法, 我在做了爸爸之后才渐渐了解: 就是不要把艺术当作头等大事, 家庭才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 为了家庭可以放弃艺术。在功利盛行的现实中, 只有家人的信任和亲爱可以使人有信仰的满足感, 可以无视外界的压力。而精神亦在对家人无所顾忌地释放信任与爱的过程中获得绝对的自由, 直觉正在这充沛的自由感中产生。如果视艺术为事业,实质系将艺术功利化, 由此而进入集体立场的主导。则非我对艺术的兴趣所在了。

佛性常清静

    策展人语

    认识刘一行已有二十年,与他读同一专业、从事同一行业,是他这二十年来所有作品的第一位读者,应该说不管其人、其作我是比较熟悉的了。

    刘一行不大善于与人沟通,面对面的交流常会让人或多或少对他有些许误解。因他不加修饰而直截了当地到达结论的表达方式会给人“很冲”的感觉,说实话我也误解过,而且不只一次。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他“很直”。

    刘一行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当然更喜欢表达。他的微博名叫做“刘一行的个体立场”,他有强烈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而漫画,文章,水墨就是他用于表达的工具。我向来认为:艺术的东西是相通的,只有发乎内心才能感动他人。而对于“发乎内心”,我的理解是要先了解,再思考,后以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次展览所有的作品是刘一行目前所要表达的他的思想的体现,至于他表达得怎样,工具用得是否得心应手,就要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二十年前,刘一行的作品感动了我。今天,我希望他的作品也能同样感动您。

    翁少敏

    2013年11月1日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