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陶瓷收藏板块第四极——承先启后的新中国瓷

现当代陶瓷收藏板块第四极——承先启后的新中国瓷

现当代陶瓷收藏板块第四极——承先启后的新中国瓷

日期:2013-12-30 16:36:55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收藏 >现当代陶瓷收藏板块第四极——承先启后的新中国瓷

人民瓷厂 傅尧笙青花山水文具(四件)估价:8—12万元 北京保利2013秋拍

60—80年代 料地万花六头大茶具 稻房藏

7501毛主席专用瓷(一组五件)稻房藏

    中国现当代陶瓷收藏投资板块主要由民国文人绘瓷、新中国瓷、当代名家大师瓷、学院派现代陶艺四部分构成。所谓“新中国瓷”,是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国各主要陶瓷产区创作、生产的各类日用瓷、陈设瓷、国家礼品瓷等陶瓷器,其中尤以瓷都景德镇制瓷为主。本文所论述之“新中国瓷”,即指景德镇“新中国瓷”。
    中国瓷业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新中国瓷产生发展的历史
    自建国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景德镇陶瓷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1950—1965年),这一时期,政府通过成立瓷业合作社、设立陶瓷研究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等方式,逐步恢复景德镇的瓷业发展。(二)文革时期(1966—1976年),在政治至上、领袖神话的社会状态下,景德镇瓷业仍然在顽强地发展,并成功创烧了工艺难度极高的“7501瓷”。(三)文革后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国有瓷厂纷纷解体改制(1977—1995年),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犹如过山车一般,经历了从历史顶峰迅速坠落的过程,盛极而衰。1995年可以看作是新中国瓷历史结束的年份,此后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
    解放初,由于长年战乱,使得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已接近崩溃边缘,瓷业发展百废待兴。1950年正式成立了景德镇国营建国瓷厂(建国瓷厂前身为明清皇家御窑厂),专门生产传统颜色釉瓷和日用瓷等,包括曾维开、邓希平、王云泉、姚永康等在内的老一辈陶瓷艺术家都曾是建国瓷厂职工。其后十多年间,景德镇又相继成立了人民瓷厂、新华瓷厂、雕塑瓷厂、东风瓷厂、景兴瓷厂、艺术瓷厂、红旗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曙光瓷厂、新光瓷厂、华风瓷厂、红光瓷厂等十多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统称为“景德镇十大瓷厂”,由“十大瓷厂”等创作生产的精美陈设瓷和日用瓷俗称为“厂瓷”。随着“十大瓷厂”的成立,景德镇瓷业生产发展突飞猛进,烧制工艺也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柴窑、煤窑、油窑到气窑,续写了制瓷业的辉煌。新中国“十大瓷厂”培养出了曾维开、邓希平、王云泉、姚永康、辛青山、傅尧笙、刘远长、熊纲如、余仰贤、方复、毕渊明、余文襄、汪昆荣、叶冬青、赵惠民、吴元清、吴康、潘文复、邹甫仁、邹宝林、王鹤亭、王隆夫、章亮、毕德芳、徐焕文、陈先水、钟莲生、翟筱翔、邓肖宇、张松涛、邹国钧、夏忠勇、李文跃、黄卖九、王希怀、王恩怀、李延龄、蓝国华、秦锡麟、胡献雅、胡光震、夏时义等一大批技艺超群、德艺双馨的陶瓷艺术家。由于当时都是集体创作,作品大多无人名款,只有瓷厂代号,有些会落前朝款(明清官款),这些作品主要是为一些文博机构做复制瓷。1954年3月,景德镇成立了以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的美术陶瓷工艺社,成员共27人,除“珠山八友”中的田鹤仙、刘雨岑以及“青花大王”王步等享誉民国瓷坛的大师外,还有曾龙升、王晓凡、时幻影、曾福庆、段茂发、魏荣生、李盛春、周湘甫、汪伯清、欧阳光、方云峰、朱省吾、吴成仁、章鉴、赵金生、刘仲卿、王锡良等绘瓷名家。他们由政府供应薪奉,有充足的时间研究瓷艺新法,他们不仅担负中央布置的创作任务,还与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师生密切合作,创作出口艺术瓷,改进了传统陶瓷装饰方法。同年7月,景德镇还成立陶瓷研究所,作为景德镇陶瓷史上首次出现的高规格科研机构,它承担了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任务,向对方提供制瓷技术的相关资料,包括精细瓷器、瓷坯及成品的全部资料以及瓷器的色料及釉上釉下彩饰所用色料的化学分析、配方、施釉方法等资料。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方针就是“提高实用美术瓷,保持工业用瓷”,并开展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
    文革时期,陶瓷艺术创作强调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创作题材多以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工农兵等为主,政治概念突出。此期,在制瓷工艺上的最大创举就是成功烧制了“7501瓷”,它代表了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文革结束后,新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为适应海外日益高涨的陶瓷消费需求,增加出口创汇,当时在举国体制下,陶研所的陶瓷艺术家们联合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瓷研所、设计室、试验组等共同开发设计,他们不计名利、不计工时、精工细作、积极创新,通过集体创作,在继承传统纹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图案纹饰与器型、瓷胎等工艺达到更完美的结合。瓷器出口作为当时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创汇方式之一,最大限度的提升瓷器艺术水平和品质是当时大势所趋。因此,“厂瓷”日用瓷和陈设瓷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将精湛的绘瓷技艺更完美地用于日用瓷上,使日用瓷有了陈设艺术瓷那样夺目的光彩,而在陈设瓷器型设计上也更加兼顾其实用性,正所谓“日用瓷陈设化,陈设瓷日用化。”大约从80年代开始,私人陶瓷作坊陆续出现,一些陶瓷老艺人、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技术工程师等也开始选择脱离瓷厂,独立进行创作、研发和销售。
    就在景德镇瓷业发展达到陶瓷史上又一个顶峰之际,各种危机和矛盾也愈发凸显。据著名现当代陶瓷收藏家、稻房主人张曙阳介绍,从80年代初开始,国外许多国家开始逐渐关注釉上彩日用瓷的铅镉含量问题,在1986年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景德镇粉彩瓷铅镉含量严重超标的信息后,“厂瓷”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景德镇陶研所及各大瓷厂随即展开技术攻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制生产出低铅的粉彩日用瓷,但由于缺少了设色的关键元素,这些低铅粉彩瓷远远达不到像此前的粉彩瓷那样色彩艳丽、饱满动人,海外订单越来越少。加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化进程加剧,旧有体制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内外原因的影响下,从90年代初开始,各大瓷厂陆续解体、改制,甚至是停产倒闭,最终,新中国瓷的历史在1995年宣告终结,中国陶瓷艺术进入了当代名家大师瓷和学院派现代陶艺的发展阶段。
    正视历史,价值回归——新中国瓷收藏投资市场渐升温
    现当代陶瓷收藏投资板块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无论是以“珠山八友”、王步等为代表的民国文人绘瓷,还是诸如张松茂、王锡良、戴荣华、李进等当代名家大师的绘瓷,价格都已到达了高位,精品价格堪比明清御瓷。即便是学院派现代陶艺的市场行情,在持续的学术展览与交流活动的推动下,近年来也是涨势明显,除周国桢、姚永康等老一辈的学院派陶艺家外,以白磊、白明、刘正、周武、左正尧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院派陶艺家正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相较于以上这几个板块,新中国瓷收藏投资市场才刚起步。虽然新中国瓷板块中的“7501瓷”历来受到藏家和市场的追捧,凡是来源可靠、品相完好的“7501瓷”,一经露面,必是高价,但这并不能代表新中国瓷板块的整体行情。真正能够代表新中国瓷的依然是那些烧制精美的“厂瓷”陈设瓷和日用瓷。著名现当代陶瓷收藏家、陶瓷艺术品投资顾问陈海波表示,“厂瓷”作为建国后景德镇制瓷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现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它的地位与意义不言而喻。“国内的公立博物馆的馆藏陶瓷器的年代下限到清末民初为止,年代再往后的就几乎没有了。如今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中国陶瓷史是无法被割断的,现在学术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挖掘以及对新中国瓷的保护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急需加强。”陈海波说。
    随着2010年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历史博物馆的正式开馆,似乎预示着民间收藏家和文化学者对新中国瓷历史和艺术价值肯定,以及对新中国瓷收藏、保护和研究的决心。再回顾近一年多来国内现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情况可以发现,对于新中国瓷尤其是出自景德镇陶瓷老艺人之手的“厂瓷”精品的关注和兴趣愈发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佚名的“厂瓷”作品,能够凭借作品风格和胎釉等特点判断出作者和具体的创作年代,说明藏家正趋于成熟,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关于新中国瓷的收藏鉴赏,张曙阳建议,要把握好两大原则:一是日用瓷的收藏要成套成系列,且86年以后研发出的低铅粉彩日用瓷由于色彩及艺术性较之前的日用瓷差,收藏价值不大;二是艺术陈设瓷的收藏之重当为70—80年代的重工粉彩瓷,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重工粉彩瓷是高难度的制瓷工艺,受限于胎、釉、色、工的难以复制而备受关注,要想成功烧制成一件高水准的重工粉彩瓷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当时能熟练掌握这项技艺的陶瓷老艺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作品也较少,非常珍贵。”张曙阳说。关于新中国瓷的烧造工艺,陈海波介绍说,“50、60年代的时候主要用柴窑烧造,到了70、80年代时越来越多的用煤窑来烧了,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用气窑来烧,现在用气窑和电窑烧瓷已经非常普及了。”
    现在,除一、二级市场对新中国瓷收藏投资板块的关注持续升温外,以艺术品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型艺术品交易平台似乎也开始对该板块有所青睐。据悉,不久前正式上线的“中国老虎艺术收藏交易平台”便是首个将新中国瓷板块引入移动互联网的艺术电商平台。对此,“中国老虎”董事长徐娴表示,新中国瓷板块目前尚处于价值洼地,她十分看好该板块未来的市场行情。随着业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个现当代陶瓷收藏板块的第四极将会迅速崛起。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