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观道 — 霍春阳艺术历程展》海报
展 期: 2015.5.23 至 2015.5.31
展 地: 鼎天美术公馆(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9号周叔弢故居旁睦南花园正对面)
开幕音乐酒会:2015.5.23 上午10:00
主办单位: 鼎天美术公馆
汇集了著名花鸟画大师霍春阳70年代至今各阶段作品的《澄怀观道 — 霍春阳艺术历程展》将于5月23日上午在睦南道鼎天美术公馆开幕,在夏日吹来一缕艺术的清风。本次展览由鼎天美术公馆主办,将展出霍春阳从艺以来各时期作品近40余件,其中大部分展品来自藏家私人收藏。据介绍,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对霍春阳的创作历程和风格变化进行深入研讨,既是对其多年艺术创作的展示也是学术交流的过程。
迎春花
牡丹2 1978年
霍春阳,是天津著名的花鸟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据悉,本次展览将从学术角度对其艺术生涯进行一个梳理,自七十年代为大众熟知的迎春花到八十年代末的新文人画以至后来渗透道法禅意的写意风格,霍春阳可以说一直在不同风格中去攀越巅峰。本次展览其中一部分为其早期作品,一直为私人珍藏,此次得以展出可谓机会难得。部分展品来源藏家马明先生作为霍春阳的多年好友,一直对于“霍春阳现象”有其浓厚兴趣,他认为霍春阳的艺术历程在当今美术界绝无仅有,主要表现在其三十岁上下已取得成就,且在取得成就后还能有其风格上有所变化,且在此变化上还能再攀上一座新的高峰。而马明先生认为当今学界对此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故而希望通过本次展览作为其对“霍春阳现象”研究的一个开始。
紫藤 1982年
1946年霍春阳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李庄乡李庄村,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其擅长写意花鸟画,70年代凭借那极具象征性的名作《山花烂漫》初露峥嵘,于80年代以后进入创作丰收期,并确立了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地位,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并屡有斩获,大量作品被人民大会堂 、中国美术馆 、毛主席纪念堂 、钓鱼台国宾馆 、中央电视台 等单位及国外博物馆收藏。霍春阳成名后依然保持恭谨谦逊的态度,并始终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孜孜以求,不知疲倦,数十年的教育生涯,桃李满园,许多学生也已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名家。
据悉,本次展览的展期将从2015年5月23日到2015年5月31日,展览地点在睦南道鼎天美术公馆。
画展前言
霍春阳可谓当今美术界的火爆人物,常在媒体上看到他的身影和评介文章,好评如潮,深受藏家和媒体的热捧。但对于霍春阳现象,学界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也。我之所以称谓:“霍春阳现象”,是因为他的艺术历程在当今美术界可谓绝无仅有,有悖于一般规律。一般花鸟画家的成熟期应在六十岁以后,而他在三十几岁时就已很成熟,且很有成就,这是其一。其二是一般有成就的画家一旦形成自己的风格后就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而他却能一变再变,而且变的不着痕迹。其三是一个画家一生能把自己的艺术成就推向一个高峰就很了不起了,但他却能把变革后的风格一次再一次推向高峰。这里面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所以我称之为“霍春阳现象”。与他相识相知可谓久矣,回想曾有约三年的时间朝夕相处,对其那一时期可谓知之甚多,那还是七八到八零年的事了。
霍春阳 花鸟 2011年
霍春阳 花鸟 2011年
我总结他的画至今已有过三次变革,第一次是与孙其峰老师学画时期的小写意花鸟画,那时期他的作品我看过不少,画的相当不错,用笔老辣,造型准确,题材丰富。他与孙其峰老师合作的《迎春花》最具代表性。也就是在那时他的画发生了突变,仿佛一夜之间由小写意转为大写意,令孙其峰,萧朗,溥佐,张蒲生等诸位老师大为震惊,且赞赏有加。尤其是萧朗老师当时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学界都知道,萧老师在学术与创作上近乎苛刻。萧老师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春阳文革时期画画用的纸,都是用排子车拉的。春阳的梅花枝干的画法别具一格,那叫搭网子,是很难的。他画的大写意牡丹特别打远,近看是一团墨与色,笔笔精彩,远看瓣瓣相连,生机勃发。”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荷花,准确地说应该是荷塘,可以说是水墨淋漓,近看笔笔是墨而无型,远看笔笔是型而无墨,且深远无比。被萧老师称之为神品,说这幅画笔墨心发,可遇而不可求。不知此画今在何处,若能现世,那可是价值连城。当时他画的题材丰富,多种多样,在此不一一赘述,留给学界的史论家去发掘研究吧。这是他的第二次变革,也是第二个高峰。至于第三次变革,那就是他现在的艺术风格,评说的人很多,我也就不必多嘴了,总之“霍春阳现象”是堪值学界研究的一个课题。早在两年前我就意识到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大有做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并对他进行了多次采访,还连续听了一学期他的讲课。当然这些采访都是在很私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每次我都是预先拟好题目,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很深入,决不是那些浮皮潦草的套话,所以积累了相当多的第一手资料。明年春天他将迎来七十岁生日,我将我保存的他的小品奉献给各位方家一饱眼福,以期有更多人共同探讨“霍春阳现象”。画幅虽小,却是精品,可窥其全豹之一斑。
就以此作为对“霍春阳现象”研究的开始吧。
马明
二零一五年五月一日
曾经沧海 淡守心田
在中国当代花鸟画领域,霍春阳先生向以其简淡冲和、虚静空灵的画风赢得普遍赞誉。这自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对自然之美的悉心体味,在他看来,传统本身是一个博大的世界,经久弥远,是精神世界永恒的自由王国。
霍春阳 花鸟 2011年
霍春阳 花鸟 2011年
忆昔当年,霍春阳于1946年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李庄乡李庄村一户没落的乡绅家庭,排行第四。其祖父为晚清秀才,曾留学日本。霍先生自幼如鲁迅先生迷恋百草园一般流恋于其伯父家的小花园,痴其一草一木,动其一枯一荣,并将这份感情倾于绘画。虽早年学画曾一度遭到家中强烈反对,却以“不习画,吾宁死”之心坚持、坚定、坚信着这份热爱。凭着如斯热爱其于1965年考取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后又被调剂为工艺系录取,得到张其翼等名家教授技法。
一年后,“文革”爆发,面对这段非常时期,霍春阳陷入疑惑、彷徨之中,其勤奋在漫无方向中逐渐掩没,所幸得到孙其峰先生劝说帮助,在迷茫前路为其亮起一盏明灯。1972年,26岁的霍春阳正式拜师孙其峰,潜心学习花鸟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犹记当年,霍春阳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勤奋的练习着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的颐和园、大觉寺,天津的北宁公园、西沽公园,山东的泰山、菏泽等等地方都留下了霍春阳勤奋的身影,“量”的积累造就了“质”的飞跃,正是这些他自己都已数不清的“量”成就了日后的花鸟大家。
清夏墨荷 2013年
1976年的春天,对于霍春阳来说,这真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春天,他陪同孙其峰先生一起到乍暖还寒的泰山写生。在“后石坞”山崖石缝间邂逅了那一片黄色的生命,在那春日阳光下,那一张张艳丽的笑容,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回到天津的霍春阳脑海中不断涌现泰山的那片渴望怒放的春色,他的创作激情就此爆发。不记得究竟画了多少张“迎春”,只是一开始画便停不下来,不满意就接着再画,终使那明丽的迎春花跃然纸上。对此春色,孙其峰先生以没骨法挥洒出巨石沉沉,一浓一淡,浑然天成,相得益彰。这一幅堪称标志性的《山花烂漫》就此诞生,并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美展且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时间,迎春花开满天下,成为记录时代变革的标志和象征。
进入80年代,霍春阳先生迎来了创作上的丰收期,早在1982年,他就在河北邢台完成了平生第一次个展。1983年,又先后在青岛、保定、秦皇岛举办了个人画展,并获得一致的好评和关注。对于成功,他并没有沾沾自喜或是固步自封,而是一如过去一般的求知若渴,勤奋谦逊。面对着种种诱惑,却一一婉拒,仍将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深爱的美术事业。
“‘抱常而守一’是本民族引以为傲的理念,是无可改变的一种永恒真理。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言道即天道,道与天地同在,所谓‘始终如一’者是也。”这是霍春阳先生在《春阳九辨》中对艺术的思索。凭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对道法自然和禅意空明的感悟,他的写意花鸟,以简静的特色卓然而立,不但形简神完,笔精墨妙,且隐约在光风霁月之中,清如水洗,静如天籁,似有若无,欲显还隐,真可谓“若恍若惚,其中有象”。他不满足于讴歌鸟鸣花放的生韵,而是积极引导观者去品味和感悟充满光明与智慧的精神之光,特别致力于作品精神境界的玄远通明。他的艺术不仅好在赏心而且贵在养心,实际上,多年来他的艺术探索一直围绕着在花鸟里表现前人很少致力的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就是超越自我与大化同一的超逸精神。
这次,我们通过呈展霍春阳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也是对其艺术道路的一次探索研究和学习,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看到霍春阳先生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技法呈现。感受那份曾经沧海淡守心田的高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