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分别是来自印度的Prabhakar Pachpute,来自德国的Niklas Goldbach,来自澳大利亚的Allison Gibbs,以及中国本土艺术家陈晗、冯立、朱久洋、曾扬、王轶琼、牟桓、吕楠。
1、陈晗
《金色年代》
《今夜陪我度过》
陈晗,1973年出生于辽宁,2005年毕业于以写实主义传统著称的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在过去的十年里,陈晗从男女人物演绎都极具戏剧张力的黑色电影中汲取灵感,形成了自己现在独有的绘画风格。人物总是以窃窃私语和密谋者的形象出现在镜框里,观众则成了窥视者。这些形象始终避开了与观众的直面交流,他们共同密谋,他们相拥哭泣,他们始终背对着我们。
陈晗2014年在杭州和维画廊举办了其首次个展,并自1999年起参加了众多国内外的群展:包括2014布鲁塞尔艺术博览会(比利时)、2013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台湾)、北京空间画廊(北京,2013)、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2012)、红鼎画廊(北京,2011)、上海M50创意园(上海,2011)等。
2、Prabhakar Pachpute (印度)
Prabhakar Pachpute, Canary in a Coalmine II: Three Men on the Donkey, Charcoal on the wall, 13 x 16 ft, 2013, Van Abbemuseum
Dust Bowl in Our hands, 2013
Prabhakar Pachpute的家族成员曾在中印度的钱德拉布尔从事煤矿工作。钱德拉布尔被称作“黑色黄金城”,但是煤矿已经与诸多健康及安全议题挂钩。尽管Pachpute已经避免这类的工作,但是在他的绘画及创作历史上,他的绘画作品运用炭笔创作,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解决劳动力议题。他经常直接在墙壁上作画,创作了惊人的装置、奇妙的景观及奇幻版的人物,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近期,他的创作实践拓宽,参与各种道德、劳动、环境及经济问题。
3、冯立
冯立作品
冯立作品
冯立,中国摄影师艺术家,现居成都。2012年冯立以《白夜》系列作品获得了第八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新摄影年度评委会大奖”。曾在平遥、连州、广州、成都、济南、北京、旧金山等多地进行展出。姜纬曾撰文评价冯立的作品,说它是梦魇中隐藏着的现实,因心中横刀,而险象环生。部分获奖/展览经历:2016南京艺术学院白夜个展;2016零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5年重庆当代影像双年展。
策展人海杰谈到:在冯立的部分作品中,我曾一度发现马丁-帕尔式的幽默点位和怪诞效果,但这种闪念似乎在作品里得不到密集的验证,即便是冯立的作品中不乏令人开怀的场景,但他直指人性的锋芒与质疑,散发着失望与悲观,与马丁-帕尔的一贯冷嘲热讽的消费社会景观有本质区别。
4、朱久洋
《迷途的羔羊》视频截图
《等到和好的那一天》视频截图
朱久洋,1969年出生于陕西省吴起县;199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01年居住、创作于北京宋庄。历年来举办了《落水者》、《启明》、《迷途的羔羊》、《我们的爱情》、《天堂之路》等近十次个人作品展;参与《爱的天平》、《处境与关怀》、《我们相信上帝》、《 彩虹之约》等数十次国内外群展。
他早年的作品便带着浓重的思考生命的气息,就如《病床》有着关于死亡的忧郁和安宁,就如《播种者》在苍茫中有一抹暗红的希望。朱久洋后期的作品则呈现出自我救赎的批判力,犹如站在阿尔卑斯山峰上的加尔文,试图通过布道拯救迷失的时代羊羔,他的绘画以朴实的语言、虔诚的态度、救赎的叙事,还原一个灵魂缺失的真实世界,呼唤人们重返信仰的精神家园。
5、Niklas Goldbach (德国)
Video, 8:01 min, 4K Video, stereo, 2016
Participative Photo Project (Shelf boards, Boxes, Cameras, Trousers, Shirts, Belts, Shoes), size variable, 2015
Niklas Goldbach出生于德国维滕,先生活工作于柏林。在于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及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的摄影与视频专业学习之后,2006年,他被柏林艺术大学授予“Meisterschüler”学位。他的作品参与过多次群展、个展及艺术节活动,例如现代艺术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中心等。
6、曾扬
曾扬作品局部
曾扬个展 展览现场
曾扬,1981 生于昆明, 2005 毕业于北京吉利大学现代艺术学院,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主要个展: 2010 “回头是岸”空间站,北京; 2010 “北京国际艺博会推荐单元-曾扬个人展”, 国贸中心,北京; 2005 “肢域”, 598地下空间,昆明。
曾扬的父亲也是一位知名的艺术家,在绘画方面可谓家学渊源,秉承了云南艺术家一贯的执拗、认真,在架上坚韧的实验自己的思想。但与其他艺术家不同是,佛教的熏习对曾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竖立了他创作的唯一脉络。
7、王轶琼
《一人一P》-03
王轶琼,江苏丹阳人。擅长版画、油画。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94年江苏版画院研修生毕业。江苏省美术馆专职版画家,江苏版画院画师。版画作品《从南方遥想北方》、《远山的倒影》分别获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版展银奖、铜奖,《向日葵》、《大河》等入选当代中国版画展。发表文章有《向草原》、《优雅的割杀》、《影子像梦》。
作为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外围展参展艺术家,王轶琼向国际受众呈现了三件作品:《中国花园》、《微微信神》和《使用威尼斯》。
他被岭南美术馆馆长称为“全能派”的艺术家,“教父”栗宪庭则戏称他的创作完全“莫名亢奋”,评论界对王轶琼的定语却是:王轶琼=烟墨+市井艺术传奇+艺术脱口秀+说唱艺术。
8、牟桓
《矿场》
《中国制造》
牟桓,195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7-2000年期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现生活及工作于德国,北京。
备受国际关注的牟桓,自80年代开始受邀在中国美术馆,德国MKM,西班牙IVAM,巴西OCA等多个国家美术馆以及艺术中心做展览。
2016年,牟桓受邀在洛克·外滩源,首次突破,将早期作品与近年新作融合展出,作品跨度近20年。
牟桓的作品不能简单地归类于某一特定的学派或走向。他的作品源于简朴和诗意,他总是赋予极富个性以及引人深思的描绘,从隐喻表达和象征形式出发,牟桓在创作过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笔触,给观众留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非常重视绘画作品为人们带来的精神碰撞。他准确又巧妙地打开了绘画和诠释领域的一扇更为广泛以及更具创新性的大门,即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现实意义。
9、吕楠
吕楠作品
吕楠,1962年生于北京。在《民族画报》工作5年后,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1989~1990年 拍摄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1992~1996年 拍摄中国乡村的天主教,《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 1996~2004年 拍摄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2007年1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吕楠——被称为“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摄影家”。他早期的摄影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经典的照片之一。吕楠也是最早被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相中的中国摄影师;他也是美国《光圈》杂志作为专题刊登过的唯一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
10、Allison Gibbs (澳大利亚)
Allison Gibbs是一位诗人,在伦敦大学皇家霍罗威研究诗学。她的研究项目专注创造性的过程及生产方法,与视觉艺术家、诗人、艺术作家分享基于文本的批评理论。此外,Allison目前的实践内容旨在创作基于平面及现场表演的成果,探索视觉与表演艺术与诗歌碰撞出火花的创意空间。Allison已经与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及编舞者合作。通过这些项目,她探索了一些列的分享创意实践的方法论,诸如图表、文本、录音、海报、散文、对话和视频。Allison探索及呈现演示、语言、绘画及表演的概念,以此作为创作实践及艺术作品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