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典油画部专家
杨虹仪
有时我会如此渴望画风景,仿若是通过一次漫长的散步得以清醒,在大自然的全部中,例如树木,我觉察到了表现力和灵魂的栖息。
文森·梵高
霍克尼着迷于梵高的这段对树木的描绘,并认为有无聊的风景画但是没有无聊的风景。他爱大自然的一切,爱树和树的灵魂——他的绘画充满喜悦。
十八岁的霍克尼头一次来到伦敦时,在国家美术馆看到了十七世纪荷兰画家梅德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的这幅画,一见钟情:「我一直都很喜爱这幅画。原作非常漂亮」。他发现,这幅画有两个没影点(vanishing points),一个是在画面中央路的尽头,另一个是在天空。但是树木之高大,让观者总是向上看。霍克尼在八十岁时对这件作品进行再创作,画布特别的形状突出显露两个没影点。
© David Hockney , 图片提供:Richard Schmidt
梅德特・霍贝玛是十七世纪最为重要的荷兰风景画家之一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的学生。雷斯达尔对于风景画作为一个独立专门绘画主题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霍贝玛早期作品风格与雷斯达尔接近,后期开创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很受艺术市场和藏家的喜爱。这件作品独特的视角使画面充满现代感,给与观者近乎超现实的视觉体验。

《林荫道路蜿蜒朝向远方乡间小屋》
梅德特・霍贝玛
《有旅者穿梭小屋边道的树林景观》
油画画布,61x 86.5 公分
成交价:3,936,000 美元
(2007年 纽约蘇富比)
---
霍贝玛同样有两个没影点的作品参考
英雄所见略同。1873年,二十岁的梵高来到伦敦做画廊助理。他住在城南,常常沿着泰晤士河散步,再过河到国家博物馆,沉浸于古典艺术的殿堂。国家美术馆在梵高到来前两年刚刚收了这件霍贝玛的作品,梵高见到这幅画时被惊艳到了,并写信告诉弟弟西奥(Theo)要「留意这件霍贝玛」。梵高后来受这件作品激发而创造了《秋季杨树大道》。

霍克尼痴迷于西洋古典油画及其技法,并与物理学家 Charles M. Falco.共同提出了Hockney–Falco 理论,认为在艺术史上,对于例如投影描绘仪,暗室等光学仪器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绘画写实性和准确性的发展。其研究出版可见《秘笈:重新发现古典大师们的失传技术》(Secret Knowledge: Rediscovering the Lost Techniques of the Old Masters)。

---
霍克尼曾以此作品为蓝图,并应用逆向透视创作出一幅六角形压克力版画,详情请浏览 https://www.thedavidhockneyfoundation.org/chronology/2017
霍克尼对西洋古典绘画的热爱和研究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尊重传统却能够走出传统:他挑战数百年来的艺术家们对于透视的定义,提出了「逆向透视」(reverse perspective)的概念。霍克尼认为,透视本身是对绘画的局限,他需要摆脱透视的束缚,创造空间。而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本身是没有透视的!「树」成为了霍克尼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霍克尼颠覆了传统透视学的观看体验,将透视点从画内挪到了画外观者身上,远方的风景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他曾将此经验比作开车过隧道:刚开始的时候前方聚拢为一个点,似乎看不到头,突然一种强烈的情感产生,渴望相反的体验;忽然愿望实现了,在快要驶出隧道时前方变得开阔,远方骤然展开。他在绘画中想要创造的则是强烈的展开的远方。此概念在《实用知识:荷兰高木(随霍贝玛之作)2017》中充分得以体现,在前方风景以及左右上方的云朵能明显看出。
